“我還能工作!”那些退休后再就業(yè)的中老年人?|?睡前分享
2022-09-28 09:00:00 來源: 解放日報
  當被問到“一生中有沒有什么輕松的時光”,57歲的王麗琴突然愣住,皺眉陷入思索。良久之后,她追溯到自己未出嫁的時光,“那時候還年輕、單身,有穩(wěn)定工作,沒什么負擔?!?br>  30年來,她像陀螺一樣不知疲倦地旋轉。27歲從上海人民工具廠下崗后,她打過十來份工,做過售貨員、幼兒園保育員……時間允許會同時做兩份工作——就像現在,她在兩家公司做保潔,清晨4點出發(fā),下午4點半到家。 近日,“麥當勞招聘老人”的新聞再次引發(fā)了社會對“高齡勞動者退休后再就業(yè)”的關注。除此之外,越來越多企業(yè)開始向王麗琴這樣的退休人士釋放機會。8月24日才正式上線的中國老年人才網,已掛出62條不同類型的招聘信息。 “我還能工作!”王麗琴對干到65歲信心滿滿,盡管每爬一級樓梯,她膝蓋上的半月板都會發(fā)出警告。 當年輕一代在夢想“實現財務自由、30歲退休”時,盼望著重回工作崗位的中老年人卻在增加。智聯招聘報告顯示,2020年2至9月,50歲及以上提交簡歷的求職者同比增長32.4%,增速是35歲以下求職者的4倍多。中國人民大學人口學教授宋月萍告訴記者,目前中國超過法定退休年齡的人口中,有意愿留在勞動力市場的比例大約在40%左右。 為什么退休了還要工作?我們試圖走近這些不愿停下的中老年人,看見他們的矛盾和壓力、他們對工作的理解,同時也看見國家退休制度和福利政策如何影響了無數個體的“余生”。 非工作不可 時間緊迫。王麗琴凌晨4點就摸黑起床,刷牙洗漱,衣裳鞋子隨便一套,戴上護膝,沒吃早飯就出門了。太陽還沒出來,風很涼,她的腳步卻在加快,由于膝蓋不好,走路的樣子顯得有點笨拙。322路夜宵公交車4點半就出發(fā),她得趕上。 與她同樣年紀的上海阿姨大多在旅游、跳舞、組飯局,她沒有這樣的閑情。 轉929路,倒兩趟車到達河南中路的上班地點,擦桌子、倒垃圾、洗杯子,保潔工作必須在6點半左右結束,然后步行300米趕到另一家公司,三層樓、400平方米的空間等著她,繼續(xù)清潔廁所、食堂、辦公室。中途還要撥點時間去公司食堂幫廚,淘米、洗菜、準備午飯。 為了省錢,她幾乎不坐地鐵,五六年沒買衣服。身上穿著女兒學校的白色文化衫,腳下踩著朋友送的鞋子,內褲都是家人淘汰下來的。她唯一在意的是自己的白頭發(fā),每年過春節(jié)前會去染一次,顯得年輕些。褐色的頭發(fā)已經有些褪色,像干枯的玉米須垂在額頭兩邊,身邊有朋友說,她看上去“比老公大五歲”。 丈夫其實比她還大四歲,原本是鋼鐵廠的鍋爐工,2009年病退后,便負責照顧家中老小,養(yǎng)家糊口的壓力轉移到了她一人身上。雖然在上海出生長大,夫妻倆年近六十還沒有自己的房子,和女兒、公婆5個人擠在70平方米的“老破小”里。成年前,女兒一直和爺爺奶奶住在同一個臥室,上了大學才搬去宿舍。 2020年,王麗琴一家終于申請到了一套經濟適用房。100多萬的房款,他們向親戚朋友東拼西湊,再次背上了近100萬的外債。所以,即使過了退休年齡,每月可以領到4000余元的退休金,王麗琴也不敢休息。前段時間,她甚至考慮要不要接下第三份工作——去一所中學做宿管阿姨。這份工作只需晚上6點后到宿舍值班,和另兩份工作時間剛好錯開。 誰是退休后再就業(yè)的主力?每十年一次人口抽樣調查或許可以說明答案。宋月萍告訴記者,根據2015年人口抽樣調查的數據統(tǒng)計,60-70歲的老年人中,仍在從事可獲取收入的勞動的人口比例在30%左右,其中,農村和城市的自雇傭人群占據了主力。 “這些人過去沒有穩(wěn)定的工作,所以也沒有所謂的‘法定退休年齡’的概念,能干到多久就干到多久。另一方面,他們經濟壓力較大,獲得的社會保障差一些,所以繼續(xù)工作的動力更強?!彼赋?,這些數據也在深層次上說明了福利差距對老年人就業(yè)的影響。 64歲的韓春香是王麗琴的另一個“農村版本” ,她是大連市紅亮村的一名普通農民,是十里八鄉(xiāng)的干活好手,“只要有活大家都愿意喊我?!鞭r閑時,她經常去工地當小工,搬磚、抹灰、綁鋼筋,她手腳麻利,失明前一直是附近工頭的首選。 因工傷失明后,生活了37年的老房子變得危機四伏——屋后菜園幾級窄窄的臺階讓她摔了無數次,“褲子都摔破好幾條”。她慶幸自己是一個人住,“還好沒人看見”。 丈夫早逝,兒女分別在大連的工廠和超市打工,日子也過得緊巴巴的。韓春香覺得她只能靠自己。每月1000元的退休金能覆蓋基本支出,可一旦生病就不夠用了。于是她通過工友的介紹在周邊村鎮(zhèn)找一些零活,種樹、摘桃子、裝罐頭、疊紙殼箱......無論價格,只要有活都不挑。 “以后的事情就走一步看一步吧?!奔词箷r薪只有十來元,真正生病時抵不了多少錢,但每次干完活后拿到工錢,口袋里紙幣的手感讓她心安。 老有所為 “如果沒有100萬元的外債,你還會繼續(xù)工作嗎?”當被問到這個問題,王麗琴猶豫了一下,神情認真地點了點頭。 工作讓她賺到了女兒的學費、房子的首付,還能出去結識新朋友,避開家里愛挑刺的婆婆。 她至今仍懷念在玉佛禪寺賣點心的日子,那里有古樸的樹,黃色的門,來禮佛的善男信女看上去心都很誠。還記得有一年除夕,紅絲帶與黃寶殿輝映,她和女兒一個賣素餅一個端素面,忙得腳不沾地,成百上千市民排隊撞鐘祈福,場面盛大,人如潮涌。 如果有了更好的經濟條件,更多的退休金,你還會想要工作嗎? 51歲的唐月蓮也點了點頭。她生活在上海的一個小康家庭,夫妻倆有房有車,收入穩(wěn)定。見面時,她頂著一頭精心打理過的齊肩小波浪,身穿一件黑白修身針織衫。身邊人都夸她會保養(yǎng),“顯年輕”,可退休后她才發(fā)現,老去原來不過一瞬間的事。 從前她在知名外企的剃須刀工廠做車間領班,管理著一整條生產線,手下有十余名工人,基本的英語交流和電腦技能不在話下。二十年的職業(yè)生涯中,她拿過“CEO獎”“零損失成就獎”,穿梭在車間里,見到的人都服氣地叫一聲“月蓮姐”。 “現在大家都叫我阿姨咯。”這個稱謂讓她感到失落,好像一種退出的標志——明明自己還年輕,卻不再有人把她當做同事、領導或對手。 過去唐月蓮一直盼望50歲,夢想著“放飛自我”“周游世界”“再也不用背績效”,“我們這一代人,前半輩子都圍著工作和孩子打轉,哪有什么自己的時間喲?!钡斶@一刻真正來臨,她反倒有些迷茫,“一下子和社會脫節(jié)了”。退休之后,她的時間多到不知該如何打發(fā),她自稱是一個沒有愛好的人,“跳舞唱歌不行,麻將都不會打,電視劇也不愛追?!?br>

  唐月蓮曾獲得的獎項。 趙樹銘也是一個閑不住的人,退休后不到一個月就再次回到職場。 他15歲就考入第三軍醫(yī)大學并參軍,畢業(yè)后被分配在軍隊下屬的西南醫(yī)院。2018年時,53歲的他工齡已滿38年,當地軍隊鼓勵工齡較長的員工提前退休,“給后來的年輕人讓出位置?!?臨退休時,他收到一份來自朋友的禮物,那是一張從2003年的《重慶日報》上裁下的舊紙片,記錄了抗擊SARS期間他在北京小湯山支援的現場。趙樹銘看到后感慨萬千:“我以前小時候其實想當老師,沒想當醫(yī)生,但是國家分配我到這里來,我就干一行愛一行了。” 醫(yī)學人才的培養(yǎng)周期長,他一邊工作,一邊從本科讀到博士,快40歲還前往日本、美國等地訪學。53歲對他而言還正當年,有一身的本領,他不愿停下,“我還可以為國家和社會做很多貢獻”。退休后剛交接完工作,他就和二三十名老同事一起從重慶來到貴陽一所新建立的醫(yī)院,在他鄉(xiāng)開啟了新事業(yè)。 當年輕一代流行“早日躺平”“財務自由”的口號時,“50后”“60后”卻展現出更多對工作的留戀。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學教授宋月萍及其團隊的研究發(fā)現,仍然想為家庭、為社會做貢獻,是退休人員想要再就業(yè)的主要動機:“目前超過法定退休年齡的人口中,有意愿留在勞動力市場上的比例大約在40%左右。根據我們的調查,他們最典型的一個特征,是實現自我價值的強烈需求,渴望參與到社會進程里邊來。” 另一方面,中國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家庭觀念,也對人們退休后再就業(yè)產生了極重要的影響,“很多老年人干了一輩子,就是想為子女營造一個更好的生活,不想被視為家庭的負擔。”50至60歲屬于典型的“夾心層”,剛好是“上有老人生病、下有孩子結婚”的年紀,“某種程度上,他們是站在家庭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做出了選擇?!? 唐月蓮在家里閑不住,又找了一份一周6天的工作:在上海一高校做宿舍管理。她還惦記著兒子的婚事 ,“至少要給他備一套房子,才好找對象呀。”最近,她和丈夫咬咬牙在浦東購入了一套房子,兩夫妻每月要幫剛工作的兒子供上萬元的房貸。 這樣一來,更不敢停下了,她預測自己真正的退休時間“起碼要延后5年咯”。 機會與風險 韓春香的右眼是灰白色,深陷在她布滿皺紋的面龐上,顯得有些突兀。4年前事發(fā)時,她正在屋頂搬一捆鋼筋,12米長的鋼筋忽然順著房檐滑下,撞地,彈起,重重地掄在了眼睛上。她痛得捂著眼滾到地上,血從指縫滲出來。 經醫(yī)生診斷,韓春香的右眼晶狀體嚴重受損,失去視力,左眼視力僅0.25,構成六級傷殘。為了維權有憑據,她在醫(yī)院當場讓工頭寫了一張條子。 “本來就不讓你出去干活了,你非要干!” 知道她受傷后,兒女又急又氣。 工頭不愿賠償醫(yī)藥費外的經濟損失,韓春香便選擇起訴,并在2021年10月獲得了大連市中級人民法院下發(fā)的民事調解書,要求工頭付給14萬元的賠償。不過韓春香還沒拿到錢,“申請強制執(zhí)行也沒用,他名下沒有財產,只有幾頭羊?!?眼睛壞了之后,干什么都不趁手。摘桃子時為了攆上其他人的進度,她著急忙慌摸索著樹枝,不論大小都拽下來扔進筐里,監(jiān)工斥責道“活怎么干的?那么多小桃子你都給擇了?” 裝罐頭也不容易,她得凌晨3點半起床,步行5公里到班車集合點,到工廠工作10小時,因為看不清,她的手被罐頭邊緣的鐵片劃了一道長長的口子。 一旦超出法定退休年齡,便不在勞動合同法適用范圍內。 退休后再就業(yè)的勞動者與企業(yè)只能簽訂勞務合同。勞動與勞務,一字之差,獲得的保障卻相去甚遠:在法律上,只有簽訂勞動合同才能確立勞動關系,沒有確立勞動關系就無需繳納五險一金,也就沒有工傷保險,被辭退了也沒有補償金,仿佛進入了權益保護的“真空地帶”。 唐月蓮曾在找工作時遇上了騙子,“當時是在一個招聘網站上看到的,正好招我們這種年紀的人,說得很高端的,幫法院整理檔案文件?!彼团笥训竭_面試地點后,對方卻要求她先交押金?,F在回過頭看,那就是一場專門針對高齡勞動者的騙局。 唐丹是北京市老年學與老年醫(yī)學學會理事、老年人口學領域的知名學者,她注意到,有些企業(yè)愿意雇傭退休后的中老年群體,就是因為他們“更劃算”——不需要交五險一金,能接受更低的薪資待遇。 “同樣是工作,為什么一個人退休后工作,就不能得到同樣的保障呢?” 唐丹說。


  唐月蓮退休時收到同事送的花束。 一個更友好的世界 唐月蓮討厭那種將退休的人視作“對社會沒用的人”的觀念,“好像我們就應該去娛樂,只能去休息。謝謝!我覺得我身體挺好的,我也想體現一下自己的價值。” 工作讓她有目標,有奔頭,感覺日子生龍活虎。談起她的新工作“宿管”,她的語氣半是自豪半是嫌棄,“要保證樓里954個學生的安全,壓力也大得很?!睆呐P室抽屜里,她取出了一枚繡花勛章,“你看,我還參與了學校最近一次的人口普查呢?!?br>

  唐月蓮參與人口普查和獲得的繡花別章。 醫(yī)生趙樹銘很喜歡自己的新工作,“年輕的時候競爭壓力很大,忙于搞科研、申課題、晉職稱,現在我退休了,換到在這家剛建立的新醫(yī)院,不用考慮這么多,可以把精力專注在臨床上?!贬t(yī)院建在貴陽遠郊,被綠水青山環(huán)繞,他和妻子決定定居于此,給生活注入一股清新之風。 “工作就像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里的人想出來?!碧频ふJ為,今天人們應該更新對退休的認知,“退休不應當再等同于退出社會生活、不再勞動,退休應該視為一個機會,你在這個崗位上干膩了,可以換一種更喜歡、更輕松的生活方式?!?隨著人均壽命越來越高,人們退休后的時間變得越來越漫長,中老年人重返工作崗位或將成為潮流。在高度老齡化的日本,去年9月日本總務省公布的數據顯示,每4個6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就有1個仍在工作。2021年4月,日本更是開始施行最新版的《改正高齡者雇用安定法》,確保有志者能工作到70歲。 “這其實是一個很好的趨勢,既能夠滿足老年人社交和自我實現的需求,有利于身體和心靈健康,又可以減輕老齡化帶來的社會撫養(yǎng)壓力。”唐丹評價道。 “有些人擔心老年人搶占年輕人的工作機會,其實不存在這個問題?!彼卧缕佳a充道,“目前我國老年人的整體知識技能水平并不高,60-70歲還在工作的人口中,近八成從事的都是第一產業(yè),也就是務農;除此之外,男性就是做保安、去工地,女性一般從事保姆、保潔這一類的工作,和年輕人的就業(yè)市場是完全錯開的。” 2021年11月,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其中也著力提到了“鼓勵老年人繼續(xù)發(fā)揮作用”“把老有所為同老有所養(yǎng)結合起來”,以及“全面清理阻礙老年人繼續(xù)發(fā)揮作用的不合理規(guī)定?!?那么,為了建立一個對老年人就業(yè)更加友好的世界,我們可以做些什么呢? 唐丹建議,可以設置更為合理的退休年齡。 目前我國的法定退休年齡依據的是1978年出臺的《國務院關于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男性60周歲,女干部55周歲,女工人50周歲。相比其他國家,我國退休年齡設置得相對偏早。美國人均退休年齡為67歲左右,日本接近70歲,而英國、德國、法國、比利時、荷蘭、愛爾蘭均已計劃在2030年前后將退休年齡延遲至67歲上下。 “當時我們的人均預期壽命并不長,但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預期壽命越來越長,現在的50、55歲其實還年輕,處于人生的中間階段,還可以做很多事情?!碧频ぬ岬?,可以設置更為靈活的退休年齡,以美國為例,其退休年齡就設置在62-67歲之間,越早退休獲得的養(yǎng)老金就越少,越晚則會越多。 宋月萍建議,將超過法定退休年齡的人也納入勞動保障的范圍,“不應當以退休為節(jié)點,將他們強行排除在勞動法體系之外。”值得借鑒的是,2018年浙江省就發(fā)布了《關于試行職業(yè)技工等學校學生在實習期間和已超過法定退休年齡人員在繼續(xù)就業(yè)期間參加工傷保險工作的指導意見》,嘗試擴大工傷保險制度的覆蓋范圍,保障退休勞動者的權益。 兩位專家都提到,現有退休制度可以向一個更靈活的方向調整,適應不同人群的需要,減少對高齡勞動者的阻礙。 “領取養(yǎng)老金和辦理退休手續(xù)應當逐步脫鉤,人們到達一定年齡之后就能領取退休金,獲得自己過去的勞動回報,同時他想回來工作還可以隨時回來,得到社會的支持?!碧频ふJ為,這應該是未來退休政策改革的主要方向?!盁o論他是什么年齡,當一個有勞動需要的人想去工作的時候,我們就應該為他提供保護和平臺。” (文中部分受訪者為化名,圖片均由采訪對象提供)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chuàng)稿件,未經允許嚴禁轉載
  作者: 夏杰藝 朱雅文 譚晨
  微信編輯:皮小姐
  校對:syl 曉川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