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未來親家書”朋友圈刷屏,新華社:背后折射親子教育焦慮
2018-11-14 09:09:00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杭州11月13日消息,近日,打包子女陪嫁只求輔導作業(yè)的“致未來親家書”在朋友圈迅速刷屏。網友調侃的背后,是父母們恨鐵不成鋼的糾結與焦慮。為啥說陪寫作業(yè)是道“送命題”?頭痛、咽炎、血壓升高……誰陪誰知道。都說為人父母是一場修行,陪寫作業(yè)不過是日常小磨難而已。面對親子教育的普遍性焦慮,專家認為,自嘲解壓未嘗不可,心態(tài)淡定更為可貴。
  陪寫作業(yè)是道“送命題”?!
  近日,一位父親在朋友圈的發(fā)文在網絡上被廣為流傳,“親愛的未來親家你好,我女兒有房有保險會游泳,年滿18會配車,過年隨便去哪家。結婚送車送房,包辦酒席,禮金全給孩子!唯一的要求,能不能現在就接走,把作業(yè)都輔導一下,誰家的媳婦誰養(yǎng)!”
  “致未來親家書”短期內迅速刷屏,朋友圈開始了砸鍋賣鐵倒貼“甩娃”大行動。在 “甩賣女兒版本”之后,又出現了“甩賣兒子版本”……網民感慨,父母們的求生欲真的也是很強了,“雙十一”促銷力度這么大的嗎?
  有甩鍋的必有接盤的。有網友發(fā)帖:“我現在只要不出差,雷打不動每晚輔導三四個小時作業(yè)。反正輔導一個跟輔導兩個沒啥區(qū)別,很愿意帶未來兒媳一起輔導,自然很符合這位家長的要求。只有一個問題,車房能現在就送并馬上過戶么?”網友點評:轉變思路也是很好的出路。
  看似非理性的發(fā)帖和無厘頭的吐槽,為啥能引得那么多人轉發(fā)共鳴?記者采訪發(fā)現,說起陪孩子寫作業(yè),幾乎所有家長都有一段“心酸血淚史”,特別是低幼年齡層的學生家長,更是經常被孩子寫作業(yè)的各種問題困擾。
  網友“小七”說,“在吼娃作業(yè)這件事上,爸媽的技能幾乎是滿級,為什么?愛有多深,傷才有多痛啊。兔子數列搞到崩潰,語文作業(yè)寫到心碎。一個小時作業(yè),半個小時上廁所。問什么都明白,一做題錯一半……”
  “不寫作業(yè)父(母)慈子孝,一寫作業(yè)雞飛狗跳”,雖然是調侃,但也道出了父母的焦慮和無奈?!澳阏f作業(yè)有多難么,也沒有。孩子笨么?怎么可能。關鍵就是講了那么多遍你還做錯了,這是要氣死我嗎?”網友“跳跳蛙”說。難怪在“有一種冷叫外婆覺得你冷”后,親子教育圈多了一句名言,那就是“有一種痛苦叫我以為你會”。
  家長心里苦,誰陪誰知道
  杭州某小學5年級學生龔賀的媽媽說,“致未來親家書”其實是家長們的一種自嘲解壓。在輔導孩子作業(yè)時,很容易情緒上頭,自己的壓力也容易嫁接過去。事后冷靜下來也知道沒什么,但當時就是會很生氣,誰陪誰知道。
  不少家長反映,越來越多的家庭作業(yè)好像成了家長作業(yè)。低年級不能留書面作業(yè),卻有很多口頭作業(yè)和隱形作業(yè),微信家長群里要經常上傳督導功課的截屏、語音,動不動要家長簽字,還有的作業(yè)要使用指定新媒體軟件,完成情況還有排行榜。
  “學校教育教學分課內和課外,課外強調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作業(yè)的本質是鞏固、鍛煉和思考,而家長主要起到監(jiān)督、配合的作用。”杭州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周志毅說。
  其實,談起被爸媽輔導作業(yè)的經歷,孩子也很郁悶。網上傳播很廣的一個小視頻里,當被問到“用一個詞形容爸媽輔導你寫作業(yè)時的心情”,孩子的回答是“感傷”“兇狠”“淚流滿面”……爸媽輔導作業(yè)時最常說什么話?“我以前不是教過,怎么還犯這樣的錯誤?”“你再這樣調皮,我就把你趕出家門、送警察局、關小黑屋……”
  幸好大多數孩子都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捌鋵嵜看螊寢屳o導我作業(yè),我心里也挺急的,我也想很快去理解,希望媽媽能不要那么急,也能更理解我一點。”一位受訪孩子說。
  “不要簡單地批評孩子,也千萬不要覺得孩子笨?!敝苤疽阏f,“我們要允許孩子犯錯,哪怕是看起來很低級的錯誤,就像我們大人工作時也要有容錯機制。關鍵是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素養(yǎng)?!?br>  一邊靜待花開,一邊合理鼓勵
  最近,浙江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聯合發(fā)布《關于加快建設“清廉學校”的指導意見》,要求各級各類學校系統(tǒng)梳理編制“小微權力清單”,規(guī)范教育、管理、服務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標準和要求,堅決清除學生和家長有苦說不出的“心頭痛”。 其中就有一條明確要求堅決遏制“家長作業(yè)”和家長輔導作業(yè)負擔過重的傾向。
  周志毅說,明確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分工,才能從根本上遏制家長和孩子在面對作業(yè)時的雙重無奈。
  專家認為,盡管很多時候孩子給父母造成的只是小麻煩,但父母表現出的痛苦會在孩子心里成倍放大。如果家長一味地催促、嘮叨甚至武力威逼,只會讓孩子反感、害怕甚至焦慮,對做作業(yè)越來越缺乏主動性。
  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專家團成員、杭州市上城區(qū)教育學院副教授沈曉琴說,如果你是情緒易激惹的父母,先處理好自己的心情,再處理事情。如果你是特別“關心”孩子的父母,對于孩子做作業(yè)這件事情要有個邊界:怎么做作業(yè),是孩子自己的事。如果你是講求效率的父母,不要以成年人講效率的速度感來要求孩子:設定界限,給孩子以正面的預期。
  “作為父母,你應該要先問自己:你的控制欲妨礙到孩子的自主學習了嗎?你對孩子的期望值是不是太高?你是否無視了孩子的興趣點?”沈曉琴說,我們幫助、引導、陪伴孩子,其實也是在幫助自己,更是希望孩子們能夠自己幫助自己。一邊靜待花開,一邊在合理的范圍內正向激勵。
  【編輯:朱曦東】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