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展·鎮(zhèn)館之寶丨福建博物院篇(下)
2018-05-18 18:47:00 來源:人民網(wǎng)

1512547847652055325.png

福建博物院1933 年成立,新館2002 年落成于碧水環(huán)繞的福州西湖之畔,由主館、綜合館、自然館、積翠園藝術館等建筑以及古堞斜陽、金鱗小苑等景觀組成。

在全國4000 多家博物館中,福建博物院是唯一集博物館、自然館、積翠園藝術館、考古所、文保中心、國家級水下考古研究基地“六合一”的綜合性博物館,現(xiàn)擁有館藏文物和各類標本28 萬余件,其中珍貴文物3 萬余件。

新館側面.jpg

圖:福建博物院。

上期,我們登載了精心挑選的6件精美文物,這期,我們再向讀者呈現(xiàn)4件重要文物。

定窯白釉劃蓮花紋大碗

宋定窯白釉劃蓮花紋缽.jpg

此器高14.3厘米、口徑28.6厘米、底徑16.6厘米。侈口,包紅銅邊,沿微外卷,弧腹下微收,狀若扁鼓。通體施牙黃釉,釉面柔和潔凈。淺圈足,足底露胎,胎質灰白堅致,聲色清脆悠揚。附紅木底座。

定窯是中國古代北方著名白瓷窯址,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位于河北省曲陽縣澗磁村一帶,總面積約10平方公里,曲陽宋朝時屬定州,故稱定窯。定窯創(chuàng)燒于唐代,受邢窯影響燒制白瓷,兼燒黑釉、醬釉、綠釉及白釉剔花器。宋代極盛,逐步成為白瓷窯之首,元代逐漸衰落,燒瓷歷史長達六七百年之久。

定窯對花紋裝飾特別講究,形成了刻劃結合、刻印結合的獨特風格。此碗內心刻劃團花,內外壁刻劃纏枝蓮,外壁下端刻劃6道直線紋,刻工技巧嫻熟,刀法流暢自如,線條圓渾有力,畫面立體感強。

定窯首創(chuàng)的高效率裝燒工藝“覆燒法”在北宋后期得到普遍使用。因使用此法時,器口不能施釉,以免粘連于墊圈上,所以器物出現(xiàn)“芒口”,往往鑲一圈金、銀或銅為飾,既美觀,又提升了器物價值。

這件蓮花紋大碗1995年經鑒定確認為國寶級文物。

武夷山船棺

船棺.jpg

該船棺1978年9月出土于武夷山白崖洞。船形棺木造型奇特,體形輕薄,制作規(guī)整,表面呈灰褐色,分底、蓋兩部分,均以閩楠整木鑿成,子母口,作上、下套合。套合后全長4.89米,寬0.55米,高0.74米。棺底如梭形,兩端鑿成船首尾狀翹起。中為長方形尸柩。棺蓋斷面呈半圓形,形如船篷,中段與柩身有槽扣合。棺內有骸骨、龜形四足木盤1件和竹席、絲、麻、棉花殘片等遺物。經碳—14測定,棺木距今3445±150年,相當于晚商至周初。

船棺葬是分布于我國南方地區(qū)(最早是在福建、江西的武夷山區(qū))的一種古老的葬俗,其基本特征就是把死者遺體放進形狀似船的棺材里,再行安葬,有懸掛在巖洞內、架在樹上和埋入土中之分。

古閩地人民多生活在江河海濱,善于造船和用船。船棺是由他們的海洋活動所產生的文化現(xiàn)象,并由此發(fā)展為獨特的文化意識。產生于東南武夷山脈的懸棺葬習俗,隨著文化傳播和民族遷徙,沿長江水系逆水西上向西南地區(qū)流傳,從而分布于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廣大地區(qū),一直延續(xù)到明清時期。同時還出現(xiàn)向東南亞流傳并廣泛分布的趨勢。

“林則徐印”對章

清楊澥刻老嶺石“林則徐印”對章.jpg

印章高7.2厘米,邊長2.9厘米。對章,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用壽山老嶺石雕刻,色黃白。一方白文刻篆書“林則徐印”二行四字,邊款刻隸書“氣似春蘭,操若寒栢。八閩毓秀,三吳被澤。情系弧寒,志矢貞白。大名不朽,勒此壽石。王之佐敬頌,吳江楊澥勒”四十二字。另一方朱文刻篆體“河東節(jié)帥,江左中丞”三行八字,邊款刻隸書“道光十有三年,歲在癸巳正月,晉謁少穆中丞大人,蒙賜書籍,并以立品敦行,培植情殷,愧難報稱,爰屬楊山人勒石奉獻,即以志感,震澤王之佐”五十七字。

福州壽山石是中國傳統(tǒng)的四大印章石之一。老嶺石又名“柳嶺石”,產于壽山鄉(xiāng)北端柳嶺深山中,屬于粗質石料,材巨,質地堅脆,含砂,不透明,質地較好的有老嶺青、老嶺黃、虎嘴老嶺石等。

此印是王之佐為感謝林則徐為其《繪水集》作序,請清代雕刻名家楊澥刻印一對,贈與林則徐。楊澥善治印,精刻竹。其篆刻初學浙派,后以秦漢為宗,又用小篆入印,印款早中期蒼拙,后期稍工秀。

褐色羅印花褶裥裙

南宋褐色羅印花褶裥裙.jpg

裙長78厘米,下擺寬158厘米。此裙系二經絞羅,透明輕薄,褶紋飄逸;裙身上窄下寬,下擺呈弧形,猶如折扇展開,縱向褶裥21道,褶子有疏有密;上橫接腰,兩端系帶,裙身下半部分印金小團花。

1975年10月,福建省博物館在福州市新店浮倉山北坡發(fā)掘了南宋淳祐三年(1243年)的黃昇墓。該墓出土服飾及絲織品達353件,品種相當齊全,有紗、縐紗、羅、綺、綾、緞等,其中羅近200件。這件褐色羅印花褶裥裙織制技藝高超,為國內宋代出土織物所少見,從側面反映了南宋絲織業(yè)發(fā)達的程度,為探索南宋紡織品織造工藝及其品種的特點提供了實物例證。

(本文圖片均由福建博物院提供)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N度生活工作室 邵玉姿)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