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視聽】專訪梁文道,為何夜讀《一千零一夜》
2018-05-15 14:57:00 來源:人民網

題圖.jpg

1526350483(1).png

這些年,梁文道一直在兩岸三地奔波。年近五十,他有著諸多身份:主持人、專欄作家、書評人、時事評論員、樂評人等,時常還去參加各種文化和社會活動。目前他花費心思最多的是由他策劃的文化項目——“看理想”,包括他主講的讀書節(jié)目《一千零一夜》、陳丹青的談畫節(jié)目《局部》,以及馬世芳談音樂的《聽說》。

《一千零一夜》已播出兩季,共197夜,每一夜都在北京。梁文道在人來人往的馬路上講《心經》,在天橋上講《論語》……除說書的內容外,每集節(jié)目開頭,還配有一些紀實段落,拍下深夜街頭來來往往的人:跳廣場舞的大媽,下棋的大叔,賣唱的街頭藝人,擁抱的情侶等?!兑磺Я阋灰埂返脑瓌t是:只有晚上,只在街頭,只讀經典。因為是深夜讀經典,不少粉絲稱梁文道是“夜行中滌蕩靈魂的讀書人”。

不論做什么,對梁文道自己來說“身份始終很統(tǒng)一”,“我始終是一個不斷在學、不斷在思考的人,這背后的根本定位就是一個知識分子——我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會考慮是否會對公共有價值”。

“至于經典的選擇,可能是這部書在世界文明史上有影響,或者在那個地區(qū)的文明上發(fā)揮過重要作用。”梁文道說。比如在出走季·敦煌篇中,他講的是拉班·掃馬這個人和關于他的書《拉班·掃馬和馬克西行記》,掃馬生活在13世紀,本名就叫掃馬,拉班是敘利亞文“教師”一詞的音譯。“他是一個北京人,一個逆向的馬可·波羅,在忽必烈時期從北京出發(fā)最后到達羅馬和英國。這個人在歷史上被忽略,現代人也不知道他?!?/p>

有人曾將《一千零一夜》中提到的書做了梳理和總結:梁文道一共講了100多本書,涵蓋哲學、歷史學、社會學、小說、散文,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回憶錄》《鐵皮鼓》《想象的共同體》等。

無論在哪里,梁文道似乎都是一套造型:不留胡子,極短的寸頭,黑色圓框眼鏡。唯一的變化可能就是穿戴,要么寬檐軟呢帽、披風式大衣、圍巾手套,要么是馬甲、西裝三件套,風格越來越老派。

行走的多了,梁文道隨身攜帶的東西也固定起來。每次來北京出差,除了煙斗、書,他都會帶一把特別的傘,那是在倫敦一家專門做雨傘和手杖的老店里買的。還有一只帆布包,他整整背了8年。當時是在日本京都偶然遇到,后來陪著他去過南極、巴塔哥尼亞高原、阿拉伯沙漠等地。在錄制《一千零一夜》時,他也常常背著。

“這些都是生活中常用的東西?!绷何牡勒f,他相信物件可以包含更多的訊息,甚至感情,“他們不只能在我們的生活中發(fā)揮實際用途,或許也能讓我們重新感受和思考生活的豐美本質”。這一理念慢慢延伸,經過多番討論,梁文道和“看理想”團隊一起策劃了首屆室內生活節(jié),試圖探索一種理想的生活方式。就在剛剛過去的一個月,室內生活節(jié)共舉辦了48場活動,梁文道穿梭其間,和李健對談拉美文學,和臺灣攝影家阮義忠聊黑膠和咖啡,和美食作家莊祖宜、朵俏談“廚房里的人類學家”……

無論是讀書、賞畫、聽音樂,還是舉辦生活節(jié),梁文道的目的只有一個, “夸大點說,就是來一次文藝復興”,“表面上看我們在給你介紹一本巨著、一首音樂、一幅畫如何欣賞,呈現一種美好的生活方式,抑或是一種觀照世界的視角,我覺得這里面有更重要的東西——審美”。

梁文道記起自己在臺灣見證過美育改變社會的實例。在他小時候,臺灣是一個滿街垃圾、人們隨地吐痰,爛得一塌糊涂的臺灣。“只不過是因為有些人,像攝影家阮義忠,告訴大家照相是怎么回事兒;像林懷民,開始跳舞給你看;還有些人開始說,我們平常說話為什么聲音要小……你以為這些好像都是無關的,但這一個一個小螺絲擰起來之后,整件事都會變的?!?/p>

梁文道相信閱讀就是這樣一種精神操練,“讓你成為另外一種人。盡管我們未必會變成更好的人,但改變本身就已是人生的目標”。采訪時,他的手邊放著幾本正在讀的書:英國學者保羅·科利爾的《戰(zhàn)爭、槍炮與選票》、荷蘭作家伊恩·布魯瑪的《創(chuàng)造日本:1853—1964》、柏拉圖的《理想國》等。

“讀的越多越知道自己的局限,知道世界遠比想象的復雜,可能之前相信的一些道德立場也會不斷被沖洗。”現在的梁文道,常常有一種道德焦慮感,“你會去想自己做的事正確嗎?道德上有什么后果?而這正是一個讀書人也好,一個知識分子也好,身處這個時代應該經歷和承擔的”。(人民日報中央廚房·環(huán)視聽工作室 陳娟)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