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溫暖
2018-05-11 09:12:00 來源:人民網(wǎng)


2018年5月的一天晚上,“濤哥”忽然從微信里跳出來,發(fā)了一張本尊衣服襤褸的照片:站在“記者救助站”指引牌下,我衣服是歪的,眼鏡是歪的,身子也是歪的,神情是萎靡的,就差一根打狗棒,完全符合救助對象。

“濤哥”是華西都市報的攝影記者楊濤。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發(fā)生時,我們四川日報報業(yè)集團四人報道組的“生死戰(zhàn)友”。他說,正在整理當年“5.12”后我們四處奔波采訪的照片,弄齊了就發(fā)給大家。

一轉(zhuǎn)眼就是“5.12”汶川特大地震10年了,翻閱當時寫的震后追記,想起最初在災區(qū)“戰(zhàn)斗”一個月多的一幕幕,那一個溫暖的故事又浮上心頭。

2008年5月12日下午當特大地震發(fā)生時,我正和川報同事李燕華、松濤,還有“濤哥”正在馬爾康-理縣-汶川-茂縣的采訪路上。震后在經(jīng)歷了一系列驚險后,我們隨救援隊伍連夜徒步趕往汶川。

后來這一夜晚,李燕華描述是“最恐怖的一夜”:……紅葉電站下面,是長達數(shù)公里的V型路面,垮塌的石頭將路面掩得嚴嚴實實,粗大的樹干和電桿倒伏在地,右邊是面目猙獰的懸崖絕壁,左邊是咆哮的雜谷腦河水,山上又滾石不斷。

晚24時驚魂之中,我們趕到了理縣樸頭鄉(xiāng)一個叫剪羊坪的小地方,這里離山體有四五十米遠,我們躲進了路邊只有三間石頭房的農(nóng)家里,可以這么說,從上面的古爾溝到樸頭這段魔鬼路程中,只有這間農(nóng)家還沒被震垮,成為過路救援大軍的天然歇腳站。當晚,這個農(nóng)家小院前前后后涌來了幾百人,包括解放軍、武警官兵、醫(yī)生、媒體記者等等。

主人家姓雷,家有大娘,有中年男子和女人。記得當晚,雷大娘一家把所有的東西都拿出來讓出來了:干糧、飲水、床,連冰箱里的冰糕都一掃而空……第二天早上離開時,我們還吃到了大娘一家弄出來的熱騰騰的稀飯。后來李燕華的文章中把這里叫做“最溫暖的農(nóng)家”。

這種溫暖,只有經(jīng)歷了當晚恐怖一夜的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其中的滋味。

但后來發(fā)生的故事,這種帶有“絕處逢生”味道的溫暖,有了更廣泛的意味。

后來,我們才得知,第二天早上的稀飯,是大娘家最后的糧食了,我們路過的救援大軍把大娘家的食物全部吃完了。后來,是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在其它坍塌的房屋里找出糧食,所有村民定人分配才度過了大規(guī)模救援物資進山的艱難時刻。

在聽到這一消息的那一瞬間,我們采訪組的人都不約而同的做了一個決定:無論誰再進去采訪,都一定要帶糧食進去報答大娘家的這一份恩情。

后來,2008年下半年,我再度進汶川采訪,特意買了袋漢中大米放車上。送到剪羊坪的時候,大娘房屋依舊在,但是沒人,房門也沒鎖,把大米放在廚房里我就走了。匆忙之中我注意到一個細節(jié),大娘家的地上放著一排暖水瓶,灶臺上還放著一疊干凈的碗。

再后來,我已經(jīng)記不得具體時間,第二次路過剪羊坪的時候,曾經(jīng)風雨飄搖、石頭壘成的小屋,已經(jīng)變成了藏族風格一棟二層小樓。災后重建的房屋很漂亮:屋里鋪上了地磚,有大彩電還有木制沙發(fā),窗明幾凈,亮堂堂的。

這一次,主人在家。雷大娘很感激地說:謝謝你們送來米。她說,政府幫助修起了新房,這么多好心人還送東西來,真是謝謝了。

“你們這么多好心人?”職業(yè)習慣的追問,久違的溫暖再次彌漫心頭。雷大娘說,災后很長一段時間,不斷有人送來米、送來油、送來錢,“都認不到,他們送來了也不留個姓名,也不留個電話,就只說自己是512當晚在這里留宿過的人員,就樂呵呵地走了”。

而我也搞懂了第一次回剪羊坪時的疑問:廚房里那一排暖水瓶和碗是大娘一家特意為路人準備的,從古爾溝到樸頭鄉(xiāng)這段路途中,只有這里是個歇腳處,善良的一家人為在此路過的人準備了免費“茶水”。

唏噓不已,到了馬爾康,我把在雷大娘一家的所見所聞告訴了時任阿壩州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陳順清,他也是跟我們一起當晚在雷大娘家停留過的“生死戰(zhàn)友”。他說:“這不稀奇嘛!據(jù)我了解,州上很多部門的人都私下給大娘家送過糧食送過錢。人心都是肉長的,感恩,是相互的?!?/p>

是的,天災無情人有情!一人有難八方支援,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在震后我們見識了太多太多這樣的故事,回味這種無法形容的溫暖,心中常有無言感動。

如今,地震已過去十年了,地震災區(qū)也得到了大發(fā)展,想必雷大娘一家也越過越好了吧。歲月已逝,溫暖永存! (來源:四川日報)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