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觀天下:這條新聞人的成長之路,有什么奧秘?
2018-03-27 14:11:00 來源:人民網

兩會大幕拉下,新一屆人大、政協領導班子和國務院組成人員公布。許多人去了解現任黨和國家領導人的簡歷,發(fā)現他們之中不少都出身新聞人,比如現任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王晨,現任中央政治局委員,重慶市委書記陳敏爾,現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胡春華,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劉奇葆。其中,王晨同志長期在光明日報社和人民日報社工作,曾任光明日報社總編輯、人民日報社總編輯、社長;陳敏爾同志39歲出任浙江日報社社長、黨委書記;胡春華同志曾在西藏青年報社工作;劉奇葆同志曾擔任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等。

如果再看省部級領導那就更多了,除了一些地方的常委、宣傳部長來自新聞行業(yè),很多國家部委領導,地方省委書記、省長以及人大主任等都有在新聞單位工作的經歷。比如中央紀委副書記肖培(曾在北京青年報、北京日報工作)、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第一副院長潘岳(曾在經濟日報、中國青年報等多家媒體工作)、內蒙古自治區(qū)黨委書記李紀恒(曾在廣西地方黨報工作)、國務院副秘書長彭樹杰(曾在新華社工作)等。

從歷史上看,毛主席、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不少都有辦報紙、辦雜志的經歷,歷任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地方領導,出身于“新聞人”的也不在少數。為什么這么多新聞人轉型成為黨政領導,不是沒有原因的。今天小智就帶您一探其中的奧秘。

圖片2

毛主席曾多次為報紙、雜志撰寫消息、通訊、評論(圖片來自網絡)

新聞人轉型為領導有很多天然的優(yōu)勢,做新聞人和當領導之間有很多共通之處,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都須有大局意識和政治意識。新聞人,尤其是主流媒體的新聞人都受過較好的政治訓練,對新聞事件的政治嗅覺都比較好,把握大局、認識宏觀問題的能力較強。按人民日報社社長楊振武(已當選全國人大常委會秘書長)的話說,黨報記者要“頂天立地”,“站在天安門上看問題”。新聞人從事領導工作,同樣需要政治洞察力和大局觀,他們在這一方面有過很好的訓練和積淀。換句話說,他們都能做到上接天線,統(tǒng)觀全局。

二是都很重視調查研究,群眾基礎都很牢固。“太山之高,背而弗見;秋毫之末,視之可察”,習近平總書記用這句名言告訴我們的領導和記者,要把基層和實踐當作最好的課堂,把群眾當作最好的老師。優(yōu)秀的記者,必須深入群眾和生活中才能出好作品;稱職的領導,必須走群眾路線才能發(fā)現真問題,解決真問題。所以說,記者和官員應該是最了解中國最基層現實狀況的人,他們必須能泥巴裹滿褲腿,在田間地頭找到新聞線索或發(fā)展的路徑。

圖片3

2018年春節(jié),人民日報記者周人杰(右一)赴吉林省永吉縣采訪(圖片來自人民日報)

三是都有較好的口才和文筆,有應對復雜環(huán)境的能力。記者和領導者都要善于和采訪對象或工作對象溝通,通過采訪或調研獲得第一手的材料或信息,同時也要求筆頭要硬,能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訴于文字,真正有“幾把刷子”。領導要有“概念技能”,能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強大的抽象思維形成政策及規(guī)劃,同時能把一個道理深入淺出給群眾解釋清楚;記者要能把復雜現象綜合為經驗或規(guī)律,同時要把一篇文章寫得群眾喜歡看,走到哪里都能適應好當地的環(huán)境,能把復雜的問題科學化、條理化。這樣的領導和記者才能干工作得心應手,才能讓同行和群眾信服。

說了這么多,大家也不難發(fā)現當個記者和當個領導都不容易,要有個學習、鍛煉、培養(yǎng)的過程。我們不是組工干部,不用去思考“領導養(yǎng)成記”,作為媒體從業(yè)者,我們更關注如何讓新聞人具有“政治意識”“領導思維”,成為合格的黨報及主流媒體的優(yōu)秀工作者。

新聞人擁有政治意識是最基本的要求。毛主席曾說,搞新聞工作,要政治家辦報。現在辦報辦刊辦臺辦網無一例外,也應該以此為圭臬。有了政治意識,輿論導向就不會有偏差,政治性、政策性很強的新聞工作就能做好;有了政治意識,就能把好采訪關、審稿關、發(fā)稿關;有了政治意識,有的記者也不會在公眾場合儀態(tài)有失,進而損害新聞人的形象。政治意識對新聞人尤其是主流媒體從業(yè)者來講既是“基本要求”,又是“最高準則”,不僅必要,而且必須。

新聞人擁有領導思維是極重要的能力。新聞人無論采訪提問題還是寫稿子都不能只站在一個普通人的立場,要從全局角度思考問題,從黨和國家的政治高度策劃選題、進行新聞生產。作為新聞人,不但要問“應該不應該”,還要問“可能不可能”,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服從服務于黨和國家大局不錯位、黨和人民需要時不缺位”。

新聞人要像領導者一樣守土有責、守土盡責。新聞人是無冕之王,和領導者一樣有著明確的社會責任,也需要擔當精神。老新聞人郭超人說過,記者筆下有財產萬千、有毀譽忠奸、有是非曲直、有人命關天。的確,有時候記者的如椽之筆不亞于官員的一紙裁決或一項決定,新聞媒體,尤其是主流媒體培養(yǎng)新聞人應該使其牢記使命,強化責任意識,摒棄“自由撰稿人”“職業(yè)寫手”這樣的認識。

新聞人要像領導者一樣成為通才、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這個要求對新聞人和領導者都是一樣的,要盡力做到“全能+專業(yè)”。一個稱職的領導要對自己所管轄的區(qū)域或領域了如指掌,一個優(yōu)秀的記者也必須對自己跑的口如數家珍?,F在呼喚專家型領導,也同時呼喚專家型新聞人。因此,新聞人的培養(yǎng)在這個方面可以借鑒一個領導的培養(yǎng)過程,從小的范圍和小的領域入手,從專業(yè)培養(yǎng)發(fā)展到通識培養(yǎng),從單一型人才過渡到復合型、全媒型人才。

圖片4

人民日報社多次組織新媒體技術專題培訓(人民日報研究部培訓處供圖)

我們相信,還會有不少新聞人走上仕途,成為某個地區(qū)或某個行業(yè)的領導者,甚至成為黨和國家的領導人。但我們更希望看到的是,越來越多的新聞人擁有領導者的眼光和思維,成為更加出色、更加優(yōu)秀的新聞從業(yè)者。華麗轉身也許只是偶然,更好地“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才是新聞人的初心。(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智觀天下工作室,劉燁)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