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的科學史系,在一處僻靜的小樓。
循著標識找到二樓的教室,吳國盛老師正在等候,一身運動裝,顯得英氣勃勃。見我們進門,便張羅著沏茶。
我好奇地四下打量。
說是“教室”,其實是個大會議室。一張長方形的桌子占據(jù)了房間的1/3,既是課桌,也是講桌——與國外的大學一樣,系里都是討論式教學的。
房間另一角,像是廚房,洗手池、咖啡機、微波爐、小冰箱……一應俱全?!肮褡永镞€藏著幾瓶紅酒。”吳老師得意地透露。順著他的描述,我眼前不由浮現(xiàn)出這樣的場景:日近黃昏,已經下課,師生猶未盡興,于是擺上幾樣吃食,把酒暢談,不亦快哉!
心中不禁莞爾,這是怎樣一個性情中人。
會議室兼教室
“我窮其一生,能把這個學科搞正常就不錯了”
最近兩年,吳國盛老師很忙。
他的新書《什么是科學》銷量長紅,又觀點尖銳,爭議不斷。他忙著領獎,也忙著與各路神仙辯論,為自己的理念正本清源。
一年多前,他的頭銜從北大教授變成了清華教授。離開母校,未及慨嘆,他就得忙著白手起家,教學、科研、制度建設一把抓。
自執(zhí)掌清華科學史系以來,不到半年,這個平地起高樓的新設學科就火了。講座、論壇一場接著一場,國際大牛絡繹不絕地來訪,各地學子也聞風而至。
他喜歡自己和師門子弟被稱作“吳門”,聽來頗有“開宗立派”的味道。2017年底,和老朋友吳彤教授一年一度的“兩吳聚會”上,他高歌一曲《鴻雁》,和得意門生對酒當歌,抒盡一腔豪情。
但我知道,吳老師走到這一步,并不容易。開宗立派,何其艱難。他曾謙遜地慨嘆:“我終其一生,能把這個學科搞正常就不錯了?!?/p>
科學史到底是一個啥樣的學科?它哪里“不正?!蹦??
以清華科學史為例吧。它是人文學院下的科系之一,然而畢業(yè)之際,你會得到一個理學學位。
文科?理科?雌雄難辨。
這樣的基因,源于國內學科建制上的“歷史遺留問題”。
如今西方科學史的主流是科學思想史,研究的是科學誕生及發(fā)展的思想文化土壤,與哲學密切相關。在中國,聽起來與之最接近的,莫過于“科學技術哲學”和“科學技術史”兩個專業(yè)了——吳老師正是出自“科學技術哲學”這一脈。
然而,科技哲學的前身是“自然辯證法”,其目的是用科學前沿理論為意識形態(tài)建設服務;在上世紀90年代初,為了與國際學科建制接軌,學科更了名,但在內容上并無本質的變化?!翱茖W技術史”專業(yè)的成立,則多少出于提振民族自尊的目的,以挖掘中國古代的科技成果為己任;50年代,這項研究屬于“政治任務”,如今的路子已越走越窄。
在西方,科學史是通識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中國,兩脈傳承“都跟政治宣傳過分掛鉤”,難免偏執(zhí)一端。吳國盛老師想做的,就是把兩個學科“理順一點”,打破文理藩籬,讓科、史、哲合而為一。
這就是他為之投入全部心血的、一個全新的“科學史”。
“自立門戶”:從科學主義的迷夢中醒來
“我是一個‘寫作愛好者’,大學里還寫過小說?!眳抢蠋熣f,他從小就更喜歡文科。父親是鄉(xiāng)里遠近聞名的語文老師,頗有才氣,幼子耳濡目染,自有一番繡口錦心。
只是他念書早,及至高考,年方十五。1979年,他一舉奪得全縣高考狀元,路在何方,卻惘然不知。最后,因為物理的分數(shù)最高,他懵懵懂懂地報了北大空間物理專業(yè)。
不久后,他就發(fā)現(xiàn),那些無線電技術和天線裝配的細節(jié),在性嗜思辨的他眼里,似乎“沒什么意思”。那時候不能轉系,連跨系聽課都很費勁,他只好自學,先是學了一些數(shù)學專業(yè)的課程,卻沒能堅持下去。后來機緣巧合,他結識了一位哲學系的同鄉(xiāng),得以混跡于當時風起云涌的“文化圈”。
彼時,改革初啟,思想解放之風吹遍全國,尤以北大為盛。吳國盛流連于講座、研討之間,親歷了當時角逐激烈的思想文化洪流,如同洞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
“我和哲學系的同學打成了一片。說是同學,其實又普遍比我大十幾歲,跟這些‘長輩’們反而能聊到一起?!彼缡切稳葑约旱母窀癫蝗搿?/p>
改變專業(yè)的唯一出路,就只有考研了。1983年,早已“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他孤注一擲,成功考入北大哲學系自然辯證法(即后來的科技哲學)專業(yè)。
“去年年初不是流行曬18歲照片嗎?我回頭一看,正好是準備考研的時候?!闭f到這里,吳國盛老師興致勃勃,“我也曬了一把,那張照片就是我準考證上的?!?/p>
我在他的朋友圈見過那張照片,上面寫著:“18歲,初戀未成、準備考研,物理改行科史哲、學術生涯到永遠?!?/p>
從那時起,他開始了對“科學”的不斷追問。
畢業(yè)后,他進入社科院哲學研究所,一邊追蹤科學前沿,一邊以此為思想辯論提供“子彈”?!白匀晦q證法有兩條路子,一是用科學前沿理論作意識形態(tài)建設,二是翻譯引進西方科學哲學。但奇怪的是,西方主流的科學思想史卻一直沒人翻譯?!眳抢蠋熃忉屨f,因為那時的主流科學史學派自稱Idealism,過去翻譯過來就是“唯心論”,這在我們的政治光譜里是屬于反動、錯誤的,自然沒人敢譯。
“現(xiàn)在,我們更多翻譯為‘觀念論’。”
傳統(tǒng)的研究方式,一直持續(xù)到80年代末,直到他開始著手翻譯英國哲學家科林伍德《自然的觀念》。在他的學術生涯中,這是一個醒目的分水嶺——科林伍德把科學置于思想文化史大背景下,為他提供了全新思路。
正是這部書,讓他從“科學主義的迷夢中醒過來”,從傳統(tǒng)派系里“自立門戶”。
“李約瑟一直在西方的思想體系中闡釋古代的知識,這其實很不‘中國’”
既已下定決心,要走出一條科學思想史的新路,吳國盛開始做準備。在社科院工作期間,他師從哲學名家葉秀山攻讀博士?!拔覀兡且淮鷮W自然辯證法的人,哲學背景普遍不夠深厚,我得為自己補充一些思想資源?!?/p>
1999年,他重回闊別多年的母校北大,帶著一個明確的理想:重新建設科學技術哲學學科。
只可惜,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卻相當骨感。在北大任教多年,他從哲學系博導到副系主任和教研室主任,仍感改革寸步難行。根深蒂固的學術建制,實非個人之力所能撼動。
無奈之下,他開始另覓他途。
“那時覺得,科哲是沒戲了,不如試試科學史?!?/p>
2004年,經中科院院士、科技史名家席澤宗引薦,吳國盛成為中國科技史學會副理事長,從此與科技史圈子混熟了。
說來話長,科技史這一學科的創(chuàng)立,可以追溯到老一輩科學家竺可楨。氣象學家竺可楨青年時代就關注中國古代科技史。新中國成立以后,由他領頭,中科院出現(xiàn)了一批做中國古代科技史的學者。到50年代,遂成立了專門的學科。
李約瑟的七卷本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在知識領域耳熟能詳,著名的“李約瑟之問”也家喻戶曉。然而,這位“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既豎起一座偉岸的豐碑,也開了一個不算好的頭。按照李約瑟的套路,中國學者群策群力,以攻堅重大工程的魄力,一口氣著書50多卷。只是任務完成之后,大家似乎覺得無事可做了。
“歸根到底,還是研究范式出了問題。”吳國盛老師說,李約瑟也好,中國學術界也罷,一直在西方的思想體系中闡釋古代的知識,這其實很不“中國”。
他覺得,這門學科比科哲更有改造的價值,也更有希望。
經過多年醞釀,2015年,吳國盛正式向北大提出,想要建立科學史系和科學博物館。校方對建系一事始終猶豫不決,復旦大學、清華大學卻主動伸出了橄欖枝。一番思慮,千般不舍,他終于選擇了同相伴17年的燕園作別。
2016年9月,他入駐了清華園。一年后,清華科學史系成立。
經年的摸索,終于豁然洞開,迎來一片天寬地闊。
中國古代有沒有科學,取決于我們怎樣定義科學
時間退回兩三年前,吳國盛老師還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訪學之時,完成了他近年來影響最大、爭議最多的一本著作——《什么是科學》。書中提出了一個看似奇崛的觀點:中國古代沒有科學。由此引發(fā)了從公眾到學術界一輪又一輪的震蕩、質疑和辯論。
這兩年來,在演講、論壇等公共場合回應質疑,幾乎成了他的“保留曲目”。以至于當我提及此事,他旋即露出一個胸有成竹的微笑。
“這句話被單獨拎出來,其實是斷章取義,因為我在書中是有一系列的前提和定義的。我的原意是,在希臘理性科學傳統(tǒng)上、在現(xiàn)代數(shù)理實驗科學傳統(tǒng)上,中國古代均沒有科學;而在博物學意義上,中國古代有科學?!?/p>
即使是字斟句酌地講清楚,來自思想界、同行乃至師長的“商榷”之聲仍是絡繹不絕。2017年初,他干脆在《哲學分析》上發(fā)表了一篇《對批評的答復》:
“當我提到‘科學’的時候,指的是擁有一套思想體系的‘科學傳統(tǒng)’,而不是指孤立的發(fā)現(xiàn)、個別的概念、零星的成果。”
“我同意‘中國古算是一門自成體系的成熟學科’的觀點,同意它們自成體系、綿延不絕、有代表性人物和著作、有共同術語和學術共同體,但我仍然堅持中國古算只是計算技術、只是算題志,不是數(shù)理科學……”
“現(xiàn)代中國人只是表面上認可‘科學’這個詞,實際上對來自西方的科學并無深刻認同,也不了解現(xiàn)代科學的巨大威力和潛在后果,而這恰恰是我寫作《什么是科學》一書的出發(fā)點。”
……
事實上,“中國古代沒有科學”這一命題,更像是吳老師替多年來闃靜無聲的科學史研究,向公眾發(fā)出的一聲“挑釁”。對錯與否,反在其次,重要的是,有越來越多的人將目光投向了這個領域,也開始重新審視司空見慣的“科學”。
“很多質疑其實都來自讀者的不了解,尤其是對‘科學’一詞在思想史脈絡中的演化軌跡一無所知?!眳抢蠋熣f,這正是我們需要科學史研究的原因?!拔鞣降目茖W與文化、社會、宗教是一個有機整體,在中國卻是硬插進的東西,只是一個輔助動力,還沒轉化成文化里的內生動力、原動力?!?/p>
“了解科學從何處來,才能洞悉科學往何處去。”
因此,對于新成立的科學史系,他的定位就是“通識教育”,讓更多學子尤其是科學從業(yè)者鑒古知今,更理解科學本身的演化邏輯和內在矛盾,切莫走上“唯科學獨尊”的歧路。
他擔憂,在中國,科學的形象也許“過于正面”了?!氨热?,有人說,我對科學源流的闡述,是為基督教‘洗地’。這句話的隱含前提是,他認為科學是好的、毫無缺陷的。可是在我看來,現(xiàn)代科學有不好的方面,且很大程度上就是來源于基督教,這怎么是‘洗地’呢?”
看來,要扭轉更多國人對科學的功利主義態(tài)度,理解“什么是科學”,也許還任重道遠。
“互聯(lián)網和博物館,一個都不能少”
去年10月,我有一日在網絡音頻平臺喜馬拉雅上閑逛,忽然看到吳國盛老師的欄目《科學簡史》,心中微訝:沒想到吳老師這么“潮”,知識付費剛剛興起,就來試水了。
轉念一想,又覺理所當然——作為國內最早提出用“科學傳播”來代替“科學普及”一詞的人,吳老師對于傳播媒介,有著天生的敏感吧?
早在北大任教期間,他就籌建過“科學傳播中心”。但他說:“其實‘傳播’這個詞,感覺也不太準確,我想表達的是交流,是知識的雙向流動,英文的communication更能表達這層意思?!破铡透挥锰崃耍耆亲陨隙?、單向灌輸?shù)奈兜??!?/p>
新世紀以來,正是這些觀念的迅速發(fā)酵,進一步催生了“果殼網”“科學松鼠會”等大名鼎鼎的科學社區(qū)和民間機構。
“我一直在呼吁,要重視媒體,電視臺、互聯(lián)網、博物館一個都不能少?!彼f。
如果說北大期間,他一直在搞“觀念革命”,那么到清華以后,他才真正放開拳腳,走向實踐。這兩年,他一面借助互聯(lián)網的力量,讓新理念盡可能大范圍地開枝散葉;另一面又全力籌建科學博物館,做國內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博物館既是傳播的媒介,也是科學史教學的媒介?!眳菄⒉粺o遺憾地說,自己對科學博物館的重視也來得太晚,直到2009年以后,開始游歷世界,看得多了,才發(fā)現(xiàn)拼圖上缺少了這重要的一塊。
從佛羅倫薩的伽利略博物館,到巴黎的法國工藝博物館,從倫敦科學博物館,到慕尼黑德意志博物館,還有1575年的太陽系模型、組合了轉輪點火裝置和火繩的手持火炮、18世紀晚期關于葡萄酒發(fā)酵的實驗裝置……這場科學博物館巡游,不斷給予他心醉神迷的震撼。
“有些東西,正如湯因比所說,遠遠看一眼,都勝過在家讀幾年文獻。”
吳國盛與麻省理工大學博物館館長約翰·杜蘭特教授合影
劍橋惠普爾科學史博物館門前
巴黎工藝博物館收藏的帕斯卡發(fā)明的計算機原件
除了豐富的藏品,讓他更加欣羨的,是把科技遺產與社會歷史背景密切結合的綜合布展理念。
“廣義的科學博物館包括自然博物館、科學工業(yè)博物館、科學中心三類。中國的科技館,主要是科學中心模式,沒有收藏,以互動體驗為主。至于綜合的科學工業(yè)博物館,國內幾乎沒有?!?/p>
——這正是他想要填補的空白。
博物館的類別,反映著一個社會對科學的真正態(tài)度。如果只把科學視為技術、知識,那科技館中各式絢爛的體驗項目的確完全夠用了;然而倘要更深一層,以人文之眼看科學,視科學為不斷演化的思想文化之產物,那么具有歷史感的科學博物館,必不可少。
吳國盛老師是這樣認為的,也是這樣做的。從“國內首家以收藏為主的科學工業(yè)博物館”——清華科學博物館的籌建開始,他盼望能掀起一股科學認知的變革風潮。
“像蘇頌的水運儀象臺,達芬奇的機械設計,古希臘的歐多克斯同心球模型……現(xiàn)在看來都是過時的甚至‘錯誤’的,但我希望把它們復原、呈現(xiàn)出來,還原到歷史的情境中去。這不僅有助于我們理解科學為何物,也讓人深思科技在我們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聽著他充滿激情的暢想,連我都感覺迫不及待。
我問吳老師,博物館什么時候能落成。
他說,爭取在2021年吧,清華大學建校110周年。(人民日報中央廚房·人物工作室 周飛亞 魯博林)
科學博物館圖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