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們古丈的毛尖茶,紅茶綠茶都有,全都是最好的‘一根針’!”3月2日,在由長沙前往北京的列車上,第一次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的龍獻文禁不住喜悅,向隨團人員推介家鄉(xiāng)的茶葉,“這可是我們苗家農民脫貧致富的‘法寶’?。 ?/p>
與記者聊起這次去北京的感受時,龍獻文始終不忘他的茶葉“寶貝”。
龍獻文是古丈縣默戎鎮(zhèn)牛角山村一個“牛人”,一頭卷發(fā)桀驁不馴,如同獅子,一對黑眼洞穿世事,如同老鷹,一雙大腳南征北戰(zhàn),如同軍人。他曾經當過廠長擺過攤,跑過運輸包過工,因為勤勞肯干,因為豪爽誠信,早就擁有3家私營企業(yè),攢了不少錢。
因為他,牛角山村成為一個湘西傳奇。
牛角山村(原毛坪村)是一個“老、少、邊、窮”的純苗族聚居村,全村313戶1306人,其中建檔立卡戶50戶136人。以往關于這個村落的故事,總是圍繞平均5戶1條光棍展開。
現(xiàn)在,人們提到牛角山,總會想起龍獻文。因為龍獻文是他們的好書記,好“頭羊”。
2009年7月21日,一場大火肆虐牛角山村,31棟民房被毀,幸無人員傷亡。火光之中,龍獻文沖在最前,衣服頭發(fā)被燒焦,差點被大火吞噬。重建過程,164個日日夜夜,龍獻文平均每天只睡3個小時,體重驟減15公斤,其中29天痰中帶血。
“那場大火,燒掉的是貧困,點燃的是幸福!” 龍獻文談起往事,感慨至深。
靠山吃山,一村一品,龍獻文那雙鷹眼,看見了牛角山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很快,“產業(yè)興村、文化活村、旅游富村、經濟強村”的思路確定下來。成立村辦企業(yè),實施茶葉開發(fā),大搞畜禽養(yǎng)殖,開發(fā)苗寨旅游,圍繞山來做文章,辦法也有了。接著,龍獻文帶著大家,擼起袖子加油干!
2008年11月,湘西自治州牛角山生態(tài)農業(yè)科技開發(fā)有限公司掛牌。2009年6月,古丈縣牛角山茶葉專業(yè)合作社成立。2010年8月,古丈縣夯吾苗寨旅游公司開門迎客。之后,牛角山村農家樂、牛角山茶廠、牛角山養(yǎng)殖場相繼成立。到現(xiàn)在,牛角山已有6家村辦企業(yè),全由龍獻文擔綱“導演”。一個苗寨,擁有6家村辦企業(yè),這在全國貧困縣來講,簡直是個奇跡。
龍獻文有股“牛脾氣”,只要是他認定的事,一定要做出個樣子來。
牛角山茶葉專業(yè)合作社就是個典型例子。全新的運作模式,宏大的經營規(guī)模,獨特的管理方法,讓人耳目一新。
村里的企業(yè)采用“村支兩委+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運作模式,村民以土地、茶園、勞動力、資金等形式入股,通過土地租金、務工工資、盈余分配、二次返利、分紅等方式獲取收益。
“這種模式,讓資金跟著貧困戶轉,貧困戶跟著能人轉,能人跟著項目轉,項目跟著市場轉,能真正讓建檔立卡戶精準脫貧!” 龍獻文告訴記者。
目前,合作社成員達512戶,茶葉基地面積達到10800畝,建成了1200平方米年產200噸的茶廠。如今,牛角山村田地全部種上了茶葉,茶葉占當地產業(yè)的比重達到95%以上,對當地農戶增收貢獻率達到70%以上。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出訪澳大利亞G20國峰會中華文化節(jié)時,帶的就是牛角山生產的“黛勾黛丫”。這讓牛角山人至今仍然自豪。
青青茶園天邊掛,群群畜禽山中叫。隊隊游客苗寨樂,桌桌佳肴客人笑。一個集游、購、玩、吃、住、行一體化經營的綜合旅游區(qū)已然呈現(xiàn)。
2008年以前,牛角山村人均年收入791元。2016年11月底,全村人均年收入為7910元。8年,10倍。全村50戶建檔立卡戶136人全部脫貧。牛角山村前不久被列入全國小康建設示范村。
“從今天起,牛角山全村脫貧了!”2016年12月12日,牛角山村村民大會上,黨總支書記龍獻文語音鏗鏘。
黨和人民沒有忘記龍獻文。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全國勞動模范等榮譽,龍獻文當作是一種激勵與責任。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作為全國人大代表,龍獻文滿心歡喜,“我要背著茶葉上北京,感謝總書記,走進新時代!”
(湘西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