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晚傳媒·武漢晚報11月17日訊(記者郭麗霞 向潔)前有陪孩子寫作業(yè)導致媽媽心臟搭橋,后有某小學媽媽們拼履歷競選家委會,由此引發(fā)數萬網友大發(fā)感慨:教育孩子,媽媽比爸爸更加焦慮!誰知余熱未退,日前一段上海爸爸陪娃寫作業(yè)幾近崩潰的視頻再度刷爆朋友圈,短短1分鐘的視頻里,爸爸又是“獅吼”又是拍桌子,而孩子全程一言未發(fā)。網友們紛紛表示,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孩子內心的10000點傷害。
陪娃寫作業(yè),慈母人設會坍塌,慈父形象亦難保?對此,武漢的家長會有什么體會?武漢晚報記者采訪了多名中小學生家長,發(fā)現爸爸們和媽媽們在處理孩子學習問題方面尺度不一,“爆點”也是涇渭分明。
資料圖 圖文無關
爸爸發(fā)飆“孩子睡太晚” 媽媽著急作業(yè)做不完
女兒做作業(yè)超過晚上十點鐘,爸爸“勒令”上床睡覺,媽媽卻堅持不做完作業(yè)不能睡,為此,夫妻倆大吵一架。昨天,黃女士發(fā)朋友圈吐槽陪娃修煉先生不配合。黃女士說,8歲的女兒在漢口某小學上三年級,每天語數英各項作業(yè)加起來需要兩三個小時才能完成,而女兒5點放學回家后吃完飯還要練1個小時的鋼琴。為了不打擾鄰居休息,黃女士要求女兒先練鋼琴后寫作業(yè),這導致女兒經常晚上十點以后還在臺燈下“奮戰(zhàn)”。
前晚,看到女兒寫作業(yè)又超過了十點鐘,爸爸突然要求孩子立即上床睡覺、作業(yè)不寫了,并開始抱怨黃女士:“你每天把孩子拖到那么晚干什么?身體都搞垮了!”黃女士聽后怒不可遏:“睡晚了怎么是我的責任?作業(yè)沒做完能睡覺嗎?”最后,夫妻倆大吵一架,丈夫埋怨妻子太焦慮,妻子責怪丈夫平時不管孩子還指手畫腳。
次日一早,黃女士剛到單位就收到了丈夫用微信發(fā)來的一張照片,圖片里是一個孩子的日記:“剛考完試媽媽就讓我學習,爸爸也管不了媽媽,我爸爸就是太膽小……”一個段子把她氣個半死。
媽媽更焦慮?為娃操碎心不說,還要應對娃爸幫倒忙
“我們之所以焦慮,是因為爸爸們基本都是‘甩手掌柜’,讓我們變成了‘婚內單親媽媽’。”育才二小一名學生家長劉女士表示,目前絕大多數家庭里,主抓孩子學習和教育的就是媽媽。媽媽平時要輔導孩子功課,周末還要陪孩子上培優(yōu)班和興趣班,每天像陀螺一樣轉個不停,而爸爸的“功能”就是平時不管、關鍵時刻“放冷箭”。比如孩子哪一次考試考砸了,爸爸肯定連帶媽媽一起冷嘲熱諷。
“不怕娃不會做作業(yè),就怕娃爹‘神助攻’。”從事醫(yī)療后勤工作的吳女士稱,偶爾讓娃爹代班輔導一次作業(yè),就會出現各種啼笑皆非的問題。記得有一次老師讓用“……像……”造句,娃爸指導:這只大母雞長得像公雞一樣。第二天老師看了一臉尷尬,在班級群里點名批評。
家住南湖的周雯是一名初中生家長。她認為,只有親臨戰(zhàn)場的“一線選手”才會焦慮,很明顯爸爸們并不是。她每天都要直面女兒試卷和作業(yè)中各種不忍直視的錯誤,這種抓狂的感覺,每天吃完飯靠在沙發(fā)上看報紙、玩手機的“二線選手”爸爸們無法感同身受。
爸爸更淡定?別拿孩子當攀比工具
而媽媽們嘴里的“二線選手”普遍認為:女人天生就比男人焦慮,特別是當她們把孩子當成攀比工具后,焦慮升級。
胡先生的女兒上小學,他也曾與妻子為孩子的作業(yè)問題起過爭執(zhí)。“我要女兒睡覺,不做作業(yè)了,直接跟老師說昨晚太困了,作業(yè)沒完成,對不起?!笨墒呛⒆铀龐尣煌?,說這樣做會讓老師認為女兒的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進而冷待孩子。
“最煩媽媽們把娃當成了攀比的工具,有攀比就有焦慮?!崩钕壬f,在學習上,孩子只要努力認真、態(tài)度端正就行,可媽媽們更看重成績單上的數字。為了跟老師搞好關系,媽媽們很熱衷參加班級活動,比如打掃教室衛(wèi)生、辦黑板報等等。“可我們當年上學的時候,打掃衛(wèi)生和辦黑板報都是學生自己的事,沒有家長協(xié)助也一樣做得很好?!?/p>
可已是初三學生家長的劉先生自曝經歷了一場從淡定到焦慮到無奈的心靈變故。劉先生說,兒子讀小學時,他也是順其自然,不培優(yōu)不加碼讓兒子盡情釋放天性。一進初中,他就有些慌神了,在他眼里樣樣都好的兒子瞬間被來自于全區(qū)各個小學的“學霸”們碾成渣渣,整個初一都在不斷受挫不斷懷疑自己中煎熬,從未有過的焦慮讓他淡定不起來。為了鼓勵兒子,他跟兒子一起刷題,可是要知道你在追趕的同時,“學霸”們也在快車道上風馳電掣,那個感覺真的很無奈。
老師: 無動于衷比焦慮更可怕
“焦慮”的媽媽和“淡定”的爸爸,老師更青睞哪一個?近日,漢口一知名小學剛剛完成期中教學檢測,面對班級群內急迫打聽測評內幕的家長們,教數學的李老師強調的是:看到娃們的試卷,請默念三聲親生的!親生的!親生的!
“雖說成績不是衡量孩子的惟一標準,但成績上不去總不是一件可以談笑風生的事吧,說無所謂的都是強撐面子的?!崩罾蠋熣J為,適當的焦慮很正常,只要不轉嫁給孩子拿孩子當“出氣筒”就無不妥。
“焦慮并不可怕,家長適度的焦慮意味著對孩子學習的重視,而無動于衷的家長才是老師最怕的?!蔽洳承W班主任孫老師坦言,班上有個孩子上課時注意力長期不集中,作業(yè)也經常不完成,她跟家長通過電話、微信交流了多次,這個孩子的爸爸始終一副局外人的態(tài)度,還振振有詞地說,他認為應該給孩子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和快樂的童年。“老師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平均分配給班上的每一個孩子,面對這樣不肯配合老師工作的家長,我們也愛莫能助?!?/p>
心理專家: 時間多投入大未必成效大
武漢市中小學心理健康專家組成員、武漢市第六初級中學資深心理教師劉耀輝表示,如今導致中小學生心理焦慮的因素來自于家庭內部的比來自于老師和同學的更強烈。武漢市從2012年啟動義務教育學業(yè)質量監(jiān)測,每年會從小學五年級抽取2-3個學科,中學八年級抽取3-4個學科進行監(jiān)測,監(jiān)測方向包括學業(yè)完成、心理健康、創(chuàng)新意識、學習素養(yǎng)、學習負擔以及學習環(huán)境6個維度。2013年起,家庭因素調查首次被納入學業(yè)質量監(jiān)測中。調查數據顯示,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投入不超過家庭月收入30%時,學生的學業(yè)質量最佳;當教育投入占月收入的比例超過30%時,學業(yè)水平則呈反比。多年監(jiān)測數據表明,并不是家長花的時間越多,家庭教育投入占比越高,孩子的成績越好。盲目培優(yōu)弊大于利。當學習課時超過一定量之后,學生學業(yè)成績反而會呈現一條快速下降的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