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期待中,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簡稱“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近日出爐。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fā)展改革委等三部委有關負責人答記者問時特別強調(diào),“雙一流”建設對建設過程實施動態(tài)監(jiān)測,實行動態(tài)管理;建設期末,還將對建設成效進行評價,重新確定下一輪建設范圍。有進有出,滾動淘汰,不搞終身制,受到輿論熱烈回應。
“雙一流”建設沒有“鐵帽子王”,進入“雙一流”名單不等于進入“保險箱”。如果相關高校沉湎于已有基礎,不思進取,即便此輪入圍,最終難免出局;反之,如果能夠直面差距,奮起直追,即便此輪暫未入圍,將來也有可能實現(xiàn)“逆襲”。這種認定方式和動態(tài)調(diào)整機制,打破了以往一些教育工程身份固化、競爭缺失的痼疾,不僅倒逼列入名單的高校居安思危,也讓其他院校看到方向和希望。
“雙一流”拼的是實力而非資歷,“雙一流”建設注重的是實效而非名號?!坝⑿鄄粏柍鎏帯?,不論是否曾列“985工程”“211工程”,不管是部屬高校還是地方院校,只要擁有“一技之長”,就可以放手搏、勇敢上。事實上,此次入圍“雙一流”建設名單的高校,有的并非“985工程”院校,還有的甚至未曾進入“211工程”,前者如新疆大學,后者如寧波大學。正因如此,有高校負責人感嘆:“在這場高等教育的‘馬拉松’中,‘雙一流’給了地方高校一個機會。”
“雙一流”建設是進行時而非完成時,進入“雙一流”建設名單只是起點而非終點。捷足先登者未必就能一路領先,暫時落后者未必不能后來居上。因此,對入圍院校來說,不論是老牌名校還是后起新秀,都應時刻保持一份清醒,存有一份壓力,爭取新的突破而不滿足于既有成績,對標世界一流而不滿足于國內(nèi)領先,從而做好示范帶好頭。對其它院校來說,則需要努力找準定位而不迷茫迷失,堅持發(fā)展特色而不求大求全,爭取由“潛力股”成為“績優(yōu)股”。
正如“雙一流”遴選認定并非一勞永逸,實現(xiàn)有進有出同樣需要持續(xù)努力,特別是管理發(fā)力。一方面,要扎緊制度“籬笆”,健全評估體系,完善績效評價辦法,強化績效激勵。比如,對于實施力度大、進展情況好、實際效果優(yōu)的高校及學科,應該給予怎樣的獎勵?什么情形下,相關高校及學科將受到懲罰甚至被直接淘汰?這些都應細化標準。另一方面,要確保制度剛性,對建設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及時發(fā)現(xiàn)并嚴厲懲處。該摘“帽子”的絕不含糊,該淘汰的絕不讓其留級,才能防止戴著“帽子”不努力、拿著扶持資金不做事。三部委有關負責人近日透露,下一步,工作重心將轉(zhuǎn)換到有效推進實施上來,其中一項重要內(nèi)容就是研究制定績效評價辦法和相關政策舉措。社會各界都密切關注相關細則的出臺。
有進有出才能優(yōu)勝劣汰,優(yōu)勝劣汰才能激發(fā)動能。有媒體記者表示,采訪中深切地感受到,入選高校負責人在欣喜之外,都流露出較強的危機感,忙著抓落實。這,固然是校長們責任意識、憂患意識的體現(xiàn),但未必不是有關方面強調(diào)有進有出產(chǎn)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