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有顆獅子般的進取心——追憶楊漢軍同志
2017-08-28 11:06:00 來源:漢網

楊漢軍犧牲一周了。一條記錄他最后工作行程的微信,仍在朋友圈里不斷轉發(fā)。

市委常委、組織部長,55歲英年早逝,令人痛惜。

“朝受命、夕飲冰,晝無為、夜難寐,勇于排雷,善除荊棘”,一位網友在跟評中,這樣評價他。

在組織部長這個崗位上,做個太平官并不難,而他選擇當一員闖將

楊漢軍是8月9日下午,心臟病突發(fā),倒在辦公室的。

工作人員推門進去,桌上放著眼藥水,杯子里的水喝了一半,一堆最近聯絡的人才名片散在桌面上。

熟悉楊漢軍的人知道,他工作起來很拼。兩天前,他剛從國外招才回到武漢,就徑直趕到辦公室。

這次行程很辛苦,10天跑了18000公里,參加24場公務活動和人才座談會。但是楊漢軍很興奮,“要是能把那位俄羅斯院士引回來,武漢的光纖產業(yè)會有一個飛躍”。

引進一名高端人才,就能集聚一個創(chuàng)新團隊,培育一個創(chuàng)新企業(yè),甚至帶動一個創(chuàng)新產業(yè)。

4月8日,武漢市委成立招才局,楊漢軍兼任局長。他身上這副新擔子,開了全國先例:

招才局是個虛擬機構,沒有一個編制,全部工作人員都從相關部門抽調。武漢市現有的48項人才工作職能、55項人才政策、9億元左右的人才專項資金,都整合到了一起。

今后,去哪里找人才,用什么吸引、留住人才,課題都擺到楊漢軍面前。他把突破口選在武漢校友這個群體。

陳東升、雷軍、汪潮涌……從武漢畢業(yè)的企業(yè)家他一一拜訪,把他們請回來,做城市的“招才顧問”。

4月8日凌晨1時,雷軍乘坐的航班抵漢,他走下飛機,看到出現在面前的是楊漢軍,十分驚訝。市委常委、組織部長半夜接機的消息傳開,武漢這座城市的招才誠意也迅速在朋友圈刷了屏。

此后,雷軍幾次來漢,小米武漢總部極速落戶,僅用5天。

5月26日,在漢高校校友總會聯盟成立,楊漢軍出任主席。

3天后,武漢“百萬校友資智回漢工程”打響第一槍,500位華科大校友聚漢,達成總投資約989億元。這距離招才局成立只有50天。

楊漢軍犧牲時,辦公桌上攤開的最后一個文件夾里,是《張俐娜院士科研成果轉化工作推進會情況報告》。7月中旬,得知張院士的成果轉化受阻,他冒著酷暑,趕到武漢大學她的實驗室。

招才引智有了成效,他又把目光轉向武漢本地20萬科研人員這個富礦。

經常有人打聽他的個人愛好,楊漢軍的回答很干脆,“我就是喜歡干事的人”

那天中午,他出國回來,從機場趕到辦公室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安排召開“獅子型”干部出征集體談話會。

抓重點、攻難點、消痛點、出亮點,在復興大武漢的新征程上,迫切需要找到一批能迅速打開局面的“獅子型”干部。何謂“獅子型”干部?標準是忠誠、干凈,思想解放、思路開闊、敢打敢拼、敢于擔當。

今年5月,按照市委部署,楊漢軍帶著部里一班人精心設計“獅子型”干部大調研方案,方案“尺度之大”前所未有。一經公布,全市干部為之振奮。

副處以上干部,不唯年齡、不唯學歷、不唯任職年限,只要你敢闖敢拼,想干事、能干事,都有被推選的機會,還可以毛遂自薦。特別優(yōu)秀的,副處直接提副局。

隨后,17個調研組,走訪了137家單位,談話4000多人次。調研組出發(fā)前,楊漢軍特別交待,對每一位被推薦的候選人,要用3件工作實例“畫像”。

有位正處級干部有沖勁有闖勁,但年齡偏大,準備“實改虛”,調研組提出,這樣的干部能不能用?楊漢軍堅持提議,將他安排到重要的實職崗位。

楊漢軍一組組談、一個個核。最終,309名“獅子型”干部進入儲備庫,其中100人近期將被安排到長江新城、“四水共治”、招商引資“一號工程”、軍運會等急難險重任務一線。

讓想干事的有機會,敢干事的有舞臺,會干事的有作為,不干事的撤下來。武漢選拔“獅子型”干部引起全國關注,《人民日報》為之點贊。

組織部長位高權重,經常有人打聽楊漢軍的個人愛好。在一次大會上,他公開回應,“如果一定要問我喜歡什么,我就是喜歡干事的人”。

有名干部,因工作失誤受到處分,但他沒有一蹶不振,而是更加努力地工作。楊漢軍得知后說,這樣的干部有一股子難能可貴的精神,要大膽地用。后來按照程序,這名干部再獲重用。

調研人才公寓,不看樣板間,只看毛坯房。他說,政策好,不落實也會失去民心

楊漢軍犧牲后,記者在組織部一位工作人員的手機上,看到了他們之間最后一次微信對話,內容是4名大學畢業(yè)生落戶武漢的最新進展。

7月13日,楊漢軍約上這4名畢業(yè)生,來到武昌區(qū)政務服務中心,以親戚名義陪他們辦理落戶手續(xù)、申請人才公寓和創(chuàng)業(yè)工位。

一位同學告訴楊漢軍,上半年為了辦一個證,跑了三趟,現在方便多了。但在隨后的現場辦公會上,楊漢軍要求,流程還要簡化,要讓學生少跑腿、少排隊、少開證明,有些事情要在網上就能辦。

武漢是全國大學生最多的城市之一。年初,市委提出“百萬大學生留漢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工程”,打造“青年之城”,再贏人口紅利。

為吸引更多大學生留漢,楊漢軍負責主持制訂相關政策。初稿有好幾頁紙,最后濃縮成“留漢九條”,條條是干貨。他又和其他市領導分別帶隊,一所高校一所高校跑,面對面向大學生宣講政策、發(fā)出邀約。

“北上廣深”居住成本越來越高,武漢推出人才公寓,對新畢業(yè)大學生最有吸引力。

人才公寓裝修怎么樣?租金高不高?交通方不方便?楊漢軍多次現場調研。開發(fā)企業(yè)安排樣板間給他看,他卻直奔還在施工中的毛坯房。楊漢軍說,政策好,不落實也會失去民心。

本月初,武漢首批3605套人才公寓交鑰匙,留下來就業(yè)的大學畢業(yè)生拎包入住。今年前7個月,大學畢業(yè)生落戶武漢的人數是去年全年的兩倍多。

最后一次和部里的年輕人集體談心,他說,要把官做淡、把事做精、把人做大

全市有不少老舊小區(qū)一直沒有物業(yè)服務,這是楊漢軍生前最牽掛的事情。而直到他犧牲,同事們才知道,他一家五口至今仍住在他當處長時的老房子里,也是經常漏水。

市場化的物業(yè)公司不愿接管老舊小區(qū),今年初,市委決定探索“紅色物業(yè)”,建立公益性物業(yè)公司。任務再次落到楊漢軍肩上。

垃圾清掃、樓道更換電燈泡、漏水維修,這些事與組織部的工作有什么關系?有人想打退堂鼓。楊漢軍卻認為,如果任由市場失靈、政策失管、自治失效,那么群眾就會失望,而探索“紅色物業(yè)”正是黨建引領社會基層治理的契機。

3月底的一天,一位穿著灰色茄克的中年人,來到江漢區(qū)民族街和平社區(qū)。他和居民拉起家常,詢問小區(qū)物業(yè)情況。聊了1個多小時,中年人起身告辭,給社區(qū)書記留下電話,“我是市委組織部的楊漢軍,有什么困難直接向我反映”。

幾個月來,19家公益性物業(yè)公司陸續(xù)組建,進駐全市500多個老舊小區(qū)。

江漢區(qū)民意街維善里老住戶陸德祥興奮地說,樓道干凈了,“牛皮癬”沒有了,防盜門不僅修好了,還刷上了藍油漆……

前不久,武漢公開選聘355名黨員大學生,派駐“紅色物業(yè)”。對這群年輕人,楊漢軍寄予厚望,“大家工作在社區(qū),要改變學生腔,沾染泥土味,了解群眾疾苦”。

“紅色物業(yè)”密切了黨心民心,中組部高度肯定:有思想、有溫度、有色彩。

有人說,楊漢軍堪稱以身許黨、以身許國、以身許民的楷模,唯獨對不起的就是家人。他的妻子不這樣看,“漢軍對黨、對事業(yè)、對人民有愛,也愛我們這個小家。只不過,他的愛,都藏在心里”。

妻子生病住院,他下班再晚也要到病房去;只要能擠出時間,他就會陪患病的兒子下棋、散步。

犧牲當天,他還給妻子打電話,準備下班后早點回去,陪93歲的老父親喝點酒。

只是,這個約定,再也無法兌現了。

送別楊漢軍時,組織部里許多年輕人回憶起他和大家的最后一次集體談心。那次談心,他說:“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做官、做事和做人的關系——把官做淡、把事做精、把人做大。”

文/長江日報記者 劉功虎 夏瓊 宋磊 李佳 王雪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