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11月11日電 特寫:博士快遞哥的勵志“雙11”
新華社記者王陽
“雙11”這天凌晨5點,凜冬已至的煙臺海邊。1.85米的32歲山東大漢譚超只穿一件單衣,屋里屋外忙得熱火朝天。清點剩件、處理問題件、上柜掃碼、記賬簽收……
2016年是譚超作為快遞員的第六個“雙11”,從煙臺大學中國少數(shù)民族史碩士研究生到如今延邊大學世界史專業(yè)博士二年級研究生,他被人們稱為“中國學歷最高的快遞員”。
“別看我就負責煙臺大學的幾家快遞,今年‘雙11’單日最高峰就能達到3000件呢!”譚超告訴記者,他邊工邊讀這五六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互聯(lián)網的力量。
父母是煙臺下轄龍口市的農民,常年以種葡萄為生,志在求學的譚超不愿讀到碩士還向家里要生活費。2010年底,準備勤工儉學的譚超開始在煙臺大學校內為學生們送快遞,第一天他所代理的快遞公司只分發(fā)給他兩件貨品,但寒風中騎著電動車送貨的譚超直覺認為“干這個一定能行”。
“雖然我當時不懂網購,但是覺得動一動鼠標,心儀的商品就上門了,真是方便?!钡诙甑拇禾欤T超開始承包某快遞公司在煙臺大學內的快遞點,到了2012年的“雙11”,快件數(shù)井噴式的上漲讓他措手不及。
平時每天只有60件-100件的工作量,這一年突然猛增到200件的峰值,再到2013年的400件,2015年1500件;從最開始的一個貨架到十幾個貨架,從電動車、三輪車送貨到專門購置了面包車;從六點關門歇業(yè)到現(xiàn)在最晚忙到晚上十點;從自己單打獨斗到雇傭十幾個大學生干活。每年的“雙11”期間成了他最忙碌的時刻,也是他最疲倦的時候。
為了提高找件效率,譚超自創(chuàng)了一套快遞編號。“編號多少?”每個來譚超店里取件的學生,都要先回答這個問題?!埃保保罚保??!敝灰獔蟪鲆淮當?shù)字,譚超就能在10秒鐘內找到來人的包裹。“11”代表今天是11號,后面的三位數(shù)代表包裹在貨架上的位置。100號以內是堆在門外的大件,101-200號在左手邊第一排的貨架上,201-300號裝在右邊的大箱子里,前一天的快遞,統(tǒng)統(tǒng)退居后排。巴槍掃描,簽字確認,撕下電子面單,再把單子歸攏到一起,一氣呵成。
譚超告訴記者:“大學生對新生事物接受快,對價格敏感,平時也離不開網絡生活,他們已經成為了網購的主力軍。”
依靠做快遞,博士快遞哥不僅解決了學費,他和妻子的生活費、快遞點房租、人工費和房貸都已經有了著落?!白x博士也要養(yǎng)家糊口、照顧父母,追求夢想要先把腳踩在地上?!彪m然現(xiàn)在譚超是個“月光族”,但他覺得自己的命運已經慢慢在發(fā)生改變。
“人情勢利古猶今,誰識英雄是白身?!边@是譚超最喜歡的一句話,寫在常用的書簽上?!拔易约河脙芍皇謷赍X吃飯,自己追求理想,管別人怎么看呢!”
“就像‘雙11’一樣,人的未來很難預測得到。”當一天的快遞全部派發(fā)完畢,天邊“燒”起好看的晚霞,快遞哥開啟了他的黑夜模式。打開電腦,博士一頭扎進文獻堆里,在厚厚的九經三史中查找東北亞的資料,隔著幾百年的時空,繼續(xù)探究古代高麗、蒙古與中原的和親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