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華盛頓10月19日電 專訪:再過20年,人們將對“三父母”嬰兒習以為常——訪全球首個細胞核移植“三父母”嬰兒主治醫(yī)生張進
新華社記者林小春
“再過10年到20年,大家就會對‘三父母’嬰兒習以為常,”全球首個細胞核移植“三父母”嬰兒主治醫(yī)生、美籍華人張進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他認為,他們的受精前細胞核移植是一項“革命性重大突破”,是繼第一代體外受精、精子注射、胚胎移植前診斷、胚胎冷凍之后的新一代試管嬰兒技術。
張進領導的美國新希望生殖醫(yī)學中心研究團隊19日在鹽湖城舉行的美國生殖醫(yī)學學會會議上正式宣布,世界首個細胞核移植“三父母”嬰兒于今年4月在紐約誕生,目前孩子健康狀況良好。這一消息于9月底被英國《新科學家》雜志獨家提前曝出,引起了巨大爭議。有人懷疑張進團隊的目的,也有人質(zhì)疑是否存在倫理問題。
張進在會議期間接受新華社記者電話采訪時說,1978年,當全世界第一個試管嬰兒誕生時,80%的評價都是負面的,只有20%是正面的。但這一技術現(xiàn)在惠及數(shù)百萬人,后來還獲得諾貝爾獎。所以,參考1978年社會對試管嬰兒的態(tài)度,就不用奇怪為什么很多人覺得細胞核移植很難接受。
張進說,任何新科技的發(fā)展,都有個接受過程,“這是兩個媽媽,三個父母,從科學上,它是跨時代的一個新里程碑。但我覺得根本不用怕,只要對人類發(fā)展有利的,最終都會發(fā)展起來,不可能一個新東西出來,百分之百全是贊成,那才有問題”。
但他承認,這個技術確實有太多爭議,而且太過強大,需要接受更多監(jiān)管和很好的規(guī)范、指導,應采取謹慎、負責、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它,而不是采取消極、壓制的態(tài)度。
張進介紹,每個人都從父母那里繼承三份遺傳物質(zhì),分別是來自父親精子的細胞核DNA(脫氧核糖核酸)、母親卵子的細胞核DNA以及母親卵子中獨立于細胞核的線粒體DNA。線粒體DNA只能通過母系遺傳。線粒體疾病就是細胞核是好的,但線粒體出了問題,細胞核移植目的就是把有缺陷的線粒體換掉。
張進說,作為細胞的發(fā)電廠,線粒體一旦出現(xiàn)問題,細胞就不能正常工作,尤其是最需要能量的腦細胞與肌肉細胞。所以大部分線粒體疾病的臨床癥狀非常相近,包括癲癇、昏迷,大部分人到后來行動能力和呼吸能力下降,不能自己進食,嚴重的病人需要家人24小時陪護。有了這樣一個小孩,整個家庭生活就完全被破壞掉。
張進說,除了治療線粒體疾病外,線粒體移植更大的價值在于治療中年女性不孕癥,因為40歲以上女性懷孕幾率僅5%,年齡越大懷孕幾率越小,而且就算自然懷上,60%都以流產(chǎn)告終。女性卵子的細胞核不會隨著年齡增加而變壞,所以只需置換年輕女性的線粒體,就能用來治療中年女性不孕癥。
他說,目前他們已在動物身上證明了這種技術治療不孕的可行性。接下來他們將從下個月開始做第一期人體臨床試驗,具體實施地點暫時不能透露,但已招募了30多個病人。
張進還表示,這種技術也能幫助研究癌癥、衰老以及許多遺傳病的機理。團隊接下來將進一步完善這些技術,并盡快在全球推廣,“只有不斷進行臨床應用,才能證明這個技術到底是不是對大家有用”。
“這個技術從人類生殖技術角度說是一個新的突破,”他說,“我們從1996年開始做這個工作,在這20年中,有的同行診所關掉了,有的換‘跑道’了,有的在繼續(xù)做??茖W不是競爭,也不是競賽,但是我可以毫不掩飾地說,我們很高興能夠第一個做出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