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過去,魯迅依然活在人們心中
2016-10-19 19:16:00 來源:新華網(wǎng)

新華社上海10月19日專電題:80年過去,魯迅依然活在人們心中

新華社記者許曉青

“魯迅先生之墓”六個大字通過鎦金工藝再次刷新;墓碑前的兩棵廣玉蘭樹參天入云、郁郁蔥蔥;丹桂飄香時節(jié),不時有游人到魯迅銅像前獻花、瞻仰。

1936年10月19日,一代文學巨匠、被譽為“民族魂”的魯迅先生在上海大陸新村寓所、他所稱的“且介亭”內與世長辭。今天上海市虹口區(qū)魯迅公園內的魯迅墓,距離“且介亭”約數(shù)百米之遙。

80年過去,魯迅先生依然“活著”。他的生命深植于這座城市、這個國家和人民的記憶里。

毗鄰魯迅墓的上海魯迅紀念館近日正在舉行以“燈火”為主題的“魯迅與文藝展”,吸引中外游客到此參觀,人群中也包括來自上海戲劇學院的師生。今年學院創(chuàng)排了一出新話劇《魯迅:1936年秋》,學生們要在紀念館內演出。

打開互聯(lián)網(wǎng),魯迅話題的“粉絲”數(shù)以千萬計?!皭勰揭喟肌睂懙溃何以谛睦铩皬突睢彼粋€更純粹、更有溫度的老者。網(wǎng)友“始于一九九七”認為,魯迅先生的精神是永傳的,有的人死了,但他還“活著”。

近兩年興起的網(wǎng)絡問答平臺“知乎”上,有關“魯迅為什么擔得起‘民族魂’稱號”的討論,獲得了3300多個贊;另一個話題“魯迅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句話,或者哪段文字”也引起熱議。有網(wǎng)友留言:“小時候不喜歡背課文,但現(xiàn)在每次想起那些與魯迅先生相關的文字,總會心頭一熱。”

日前在滬舉行的“紀念魯迅誕辰135周年、逝世8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廣東魯迅研究學會會長鄭心伶提出:我們今天紀念魯迅,如果連“讀點魯迅”都做不到,那就值得反思了。

在距離上海800多公里外的濟南,山東藝術學院副教授崔云偉也一直惦記著“上海的魯迅”。他從博士論文做起,已經(jīng)花了10年研究魯迅與西方油畫藝術,試圖向讀者介紹在木刻藝術之外,魯迅與其他細分藝術門類的緊密關系。

今年夏天,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了《上海魯迅紀念館藏中國現(xiàn)代作家手稿選》,一批鮮為人知的手稿和史料原件首次呈現(xiàn)在大眾面前。比如,魯迅去世后,曹聚仁撰寫《魯迅年譜》手稿、茅盾所作《學習魯迅先生》手稿,以及上世紀80年代蕭軍為杭州魯迅銅像所作揭幕詩等。通過文人學者的眼光和筆觸,讓魯迅的形象變得更豐富、完整。

這部手稿選還顯示,80年前的10月,已病重纏身的魯迅,在上海寓所內寫下了《關于太炎先生二三事》,完稿后不久,又提筆開始草擬《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但不幸的是,后一篇未及完成,魯迅先生辭世,文章亦成絕唱。

“1936年6月祖父去世,后來魯迅先生在悲痛中拖著病體寫下追憶文章,沒想到不多時日先生也駕鶴西去。”章太炎先生之孫、74歲的章念馳告訴記者:“祖父與魯迅的師生情誼,可以從大量存世文稿中感同身受,一方面魯迅受到章太炎先生思想的影響很深,早期作品風格相近,另一方面兩人在革命情懷和世界觀上也曾相互影響。令人悲痛的是,兩人于同一年先后去世,留下永久遺憾?!?/p>

80年過去,有關魯迅的學術研究從未止步,因為魯迅本身就堪稱一座“文化寶庫”。由魯迅后代發(fā)起成立的魯迅文化基金會建立了大數(shù)據(jù)庫,大量新搜集的資料顯示,魯迅熱愛科幻,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起初是從在日本期間翻譯科幻著作開始的,比如凡爾納的《月界旅行》《地底旅行》等。

據(jù)基金會工作人員介紹,魯迅還影響了1936年前往陜北探訪“紅色中國”的埃德加·斯諾夫婦,魯迅與他們建立友誼,還曾就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話題與斯諾長談。魯迅沒有參加長征,但學術界認為,他身在上海,已經(jīng)完成了一場“精神的長征”。

魯迅研究專家、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張夢陽認為,魯迅是以“精神界之戰(zhàn)士”的姿態(tài),理性地反抗外部世界對人的侵蝕,從而實現(xiàn)人的自覺,使人成為“真的人”。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