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從小要強,和成年人的態(tài)度相關。孩子3歲后,自我認識開始形成,若父母夸獎孩子過多,孩子會認為自己是最好的,當做的不好時,會認為這不是自己。
【網(wǎng)友的困惑:一年級孩子太要強 不讓學習就發(fā)脾氣】
下面是一位網(wǎng)友的困惑:
女兒剛上小學一年級,學習成績、文體方面都還不錯,她從小就非常要強,如果第二天有考試或比賽,她不到晚上11點絕不睡覺,不讓她學她就哭、鬧脾氣。上學路上,她都會緊張地拿出書來看,為了跳繩比賽獲勝一邊走一邊跳繩。這哪里像一個小學一年級的孩子?該如何做,才能讓孩子不這么緊張,而是用輕松快樂的心情去學習?
【阿達麗老師:孩子從小要強 和成年人的態(tài)度有關】
心理專家阿達麗
6歲后的孩子,已經(jīng)開始理解成人眼中的世界是什么,從而會以此標準作為價值評價和成功或失敗的判斷。
孩子從小要強,是和成年人即父母的態(tài)度相關。現(xiàn)在年輕的父母懂很多早教理念,知道父母太高的期待會讓孩子內(nèi)心有壓力,在這方面會很注意。那么,女兒的這種表現(xiàn)該是怎樣來的?
我個人的想法是和你們對女兒從小的“好的評價”相關的?,F(xiàn)在的父母,不會吝嗇對孩子好的評價,會一有時機和依據(jù)就對孩子夸獎和鼓勵。一般情況下孩子3歲后,“自我認識”開始形成。即“我是個什么樣的寶寶”“大家是否都喜歡我”等。此階段如果父母夸獎孩子過多,孩子就會認為自己應該是最好最棒的那一個,對已經(jīng)有了簡單成功和失敗定義的孩子而言,當自己做的不好時,就會認為這個不是自己,就會出現(xiàn)情緒上的憤怒或哭鬧,讓家長無所適從。等6歲后,也就是女兒這個階段,她已經(jīng)更能明白成功和失敗是什么,并且還知道要“重復做、不斷做”某事,也許會成功。所以就會出現(xiàn)上述的行為表現(xiàn)。
此時父母要注意,不要簡單的勸導:“女兒,沒關系,不能得第一也沒事,重在參與就行”或者是“女兒,快睡吧,媽媽覺得你肯定能考好,不用這么緊張”之類的話語。因為,所有的這些話語對孩子而言都會是一種強化和暗示,起不到任何緩解。
女兒的這種行為的調整需要時間,所以這段時間媽媽要先做到接納。當孩子表現(xiàn)出你眼中的“緊張”“要強”時,你要告訴自己,這是女兒的一個特點,沒什么不好,她不是要強,她只是想表現(xiàn)出最好的自己。她要復習到11點、她要一邊走路一邊跳繩,你就平和地讓她去做,接納她的每一個行為,甚至還可以用輕松的心情幫她數(shù)數(shù),開個玩笑,說上學鍛煉兩不誤之類的。這么做的目的是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平和和放松,從而去感染到她。至于學習到11點,因為關系到孩子的睡眠,建議可以耍點小聰明,把她要用的鬧鐘悄悄撥快一小時。還有,周末的時間多安排點戶外活動,增加外在游戲的時間,因為大自然是能讓孩子內(nèi)心放松的最佳場所。你對孩子所有行為的真實接納,一定會降低孩子對自己的高要求,但是要實現(xiàn)這點,是最考驗父母的,要發(fā)自內(nèi)心且堅持一段時間。
最后要提醒父母: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你從孩子身上看到的是自己內(nèi)心的東西。
既然父母期待孩子能把學習變成輕松快樂的事情,那么自己的內(nèi)心要先這么定位,而且內(nèi)心要有具體的標準,孩子怎么做你會覺得孩子是在“輕松快樂”的學習?父母內(nèi)心的界定標準是什么呢?如果有了標準,你能否幫助孩子實現(xiàn)?
舉個例子:孩子有參加的課外班嗎?當你忙碌于接送孩子時,你的內(nèi)心是否快樂輕松?當你督促孩子起床、吃飯、做作業(yè)時,你的內(nèi)心是否快樂輕松?你會問孩子每天的表現(xiàn)嗎?會問她學校里發(fā)生了什么嗎?考試成績下來了,你會問她為什么這道題錯了嗎?
所以,不要用籠統(tǒng)虛無的“輕松快樂”標準來評價孩子的行為,尤其是你自己心中都還沒有標準時。人的所有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都是同行的,不要強迫孩子只能積極、正面、樂觀,而是告訴孩子什么情緒都有才是正常,引導她去學會如何面對和度過,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