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與老師討論江豚的“宜居之地” 長江日報記者許魏巍 攝
活動現(xiàn)場,學生認真聽老師講述江豚的相關知識 長江日報記者許魏巍 攝
公園大課堂 695場 武漢公園客微信二維碼
長江日報訊(記者郭可瀅 實習生劉儒田)7月22日上午10時,在解放公園美好生活共享空間,30名中小學生及其家長參加了一場主題為“留住長江江豚微笑”的環(huán)境教育課程,孩子們化身為科考員,親身體驗為江豚找“家”的歷程。
本次活動的授課老師來自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環(huán)境教育項目的高級教育專員陳璘,她首先向大家介紹了長江江豚的基本生存狀況和生物學特征:依賴于背部氣孔呼吸的長江江豚,是鼠海豚科哺乳動物。“長江江豚需要通過背部的氣孔呼吸和換氣,一分鐘之內換氣2—3次。”老師同時展示了長江江豚與其他豚類的圖片,詢問孩子們二者之間的區(qū)別。有的說:“長江江豚的嘴巴是圓弧形的,海豚是尖尖的。”有的認為:“長江江豚背部沒有鰭,而海豚有。”
當講到長江江豚棲息地保護環(huán)節(jié)時,陳璘老師特別設計了“尋找長江江豚”的互動游戲,現(xiàn)場給每位學生發(fā)了一張模擬的長江區(qū)域水系地圖,在不同的位置標識數字,引導學生們思考哪一處很可能是長江江豚出沒的地方。學生們各抒己見:“我覺得長江江豚不會去九號撈沙船處,船槳會傷害到長江江豚的。”“十號是碼頭區(qū),不太適合長江江豚生存。因為排放的污水會污染江水,長江江豚會受到危害。”
通過這個小練習,學生們了解到江豚在長江中面臨的生存威脅。接下來陳璘老師介紹了目前長江江豚的3大科學保護策略,并且邀請同學們扮演專家,為江豚選擇合適的遷徙保護地。
活動中,學生們化身保護專家,分組討論并對不同的備選地進行打分評估,選出他們心目中最適合長江江豚遷居的“新家”。來自華師一附中的肖靈同學說,“我覺得這個餌料豐富的地方最適合長江江豚生存,而且水域寬,離岸邊近,我給它打80分。”不過也有小組因為對備選點的條件存在分歧,而出現(xiàn)了不同結論。陳璘老師說希望通過這項活動,讓學生們了解保護工作的復雜性,并且認識到要根本性地恢復野生長江江豚的種群數量,需要依靠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和科學研究工作的共同協(xié)作。
活動結束后,來自大興路小學六年級的高瑜聰說:“我們學校是一所‘長江江豚學校’,學生們經常參加保護長江江豚的科學考察活動。今天的課堂讓我更加了解長江江豚的生存環(huán)境,學會了科學保護長江江豚的方法。”
“公園大課堂”是在公園場景中分享自然知識、鼓勵親子互動、深讀城市的公益平臺。市民可關注“公園客”微信平臺,查看每周最新活動介紹;或者加入“最炫公園客2群”QQ群(群號:683307778)報名參與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