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湖評論:在為群眾辦實事中厚植民生情懷
2024-09-07 17:42:00 來源:荊楚網

民呼“有所應”是對工作成效的明確要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要“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苯陙恚錆h市武昌區(qū)牢固樹立群眾之事無小事的意識,全鏈條發(fā)力抓好抓實民呼我應工作,堅持把群眾身邊的關鍵小事作為突破口,推動基層治理重心下移、權力下放、力量下沉,解決了一大批群眾身邊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

把基層群眾的聲音及時反映上來,將群眾的“訴求清單”變?yōu)辄h員干部的“履職清單”,是踐行“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重要內容。當前,我國發(fā)展進入新階段,改革已進入深水區(qū)和攻堅期,正是新老問題相互交織之時,具體工作千頭萬緒。從看病就醫(yī),到入學托育,再到交通出行,群眾的訴求涵蓋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的任一環(huán)節(jié)都關系到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而要解決好這些問題,首先要做的就是讓這些需求及時被看見,即要暢通呼應渠道。在這一點上,武漢市武昌區(qū)做出了有益探索。該區(qū)堅持上接、下收相結合,將市長專線、城市留言板、“武昌微鄰里”報事信息等統(tǒng)一整合到區(qū)“民呼我應”綜合信息平臺,并全面完善民呼我應的工作體系、工作機制、工作平臺,設立區(qū)、街、社區(qū)三級“民呼我應”指揮調度系統(tǒng),深化推進工作聯動、高效協同,實現了居民、企業(yè)、基層訴求“一網打盡”。

群眾心聲被聽到后,更重要的是能及時得到解決。可以說,落實民呼我應,既是讓人民群眾高興和滿意的重要舉措,也是推動基層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在要求。在具體工作中,要通過抓好民呼我應“小切口”解決民生“大問題”,讓群眾切實感受到自己的事有人管,利益有人護。比如,為用好基層治理的數據寶藏助力解決群眾訴求,武昌區(qū)建立預警研判機制,將系統(tǒng)后臺數據作為區(qū)級研判的依據,全區(qū)“民呼我應”日均受理訴求590件,系統(tǒng)梳理頻發(fā)案件、苗頭性問題和政策空白事項,以周報、專報形式報區(qū)委區(qū)政府開展專項治理。通過“算”出“預付卡”“櫻花季”“紅墻打卡”等民生痛點、治理堵點,實現從“有一辦一”向“舉一反三”的轉變。正是因為群眾的訴求能夠被看見、被重視、被“暖心以待”,才進一步促進更多群眾正確認識自身訴求,有效表達合理訴求,進而推動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永遠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要繼續(xù)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眾^進新征程,要認真傾聽群眾心聲,了解群眾所需所想,把“群眾呼聲”記在心間,將群眾的切身利益、實際需要作為政策制定的“導航儀”,真正做到“民呼我應”。一直以來,武昌區(qū)始終堅持與居民群眾的所需所盼同頻共振,聚焦人民的“急難愁盼”謀劃和推進事業(yè)發(fā)展,用心用情落實好群眾“小確幸”的事情。比如,針對調研中獲知的“吃飯難”“停車難”等問題,該區(qū)采取樓宇自籌、樓社共建等方式,建成6個白領食堂,并整合427個夜間樓宇閑置車位向周邊小區(qū)居民共享。又如,聚焦樓宇青年“帶娃難”,通過組織樓宇企業(yè)和周邊社區(qū)共商共謀,下沉資源開辦12個樓宇托管班,協調志愿者給孩子們上興趣課,服務2500余人次,讓群眾更安心、更放心。在聽民意、察民情中推動政策制定更精準,武昌繪出一幅“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民聲愿景。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人民群眾每一個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都應當被關切和回應。在現實工作中,武漢市武昌區(qū)積極回應群眾關切,用實際行動切實為民解憂,扎實推進民呼我應相關工作,讓人民群眾感受到改革消除民生痛點的溫暖。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陳康(武漢市武昌區(qū)“昌言家”網評團隊)

責編:詹薔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