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荊楚文化史》總主編劉玉堂 試看今日之荊楚文化 正如莊子筆下的大鵬
2024-09-05 07:53:00 來源:荊楚網

劉玉堂 受訪者供圖

劉玉堂為讀者在《荊楚文化史》上簽名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張艷

■對話人物

劉玉堂,1956年生,湖北大悟人。曾任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現(xiàn)為湖北省社會科學院荊楚文化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華中師范大學特聘教授,兼任湖北省政府文史館國學院院長等職,長期致力于楚文化、荊楚文化和長江文化研究,出版專著《楚國經濟史》《法史問津》,合著《楚國的城市與建筑》《荊楚文化志》《湖北通史·先秦卷》等,主編或執(zhí)行主編了《世紀楚學》《長江文明之旅》《漢江文化史》等叢書。

■對話背景

總共6卷,總計近300萬字!由湖北省荊楚文化研究會組織編撰、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荊楚文化史》,8月中旬在武漢舉行了研討會。

《荊楚文化史》被譽為“荊楚文化史研究的新地標”,其以文化史為主線,梳理探索了荊楚文化的歷史源頭、演進軌跡和卓越成就,完整清晰地展現(xiàn)了荊楚文化的獨特魅力。

近日,極目新聞記者專訪了《荊楚文化史》總主編劉玉堂教授。對于2014年立項、“十年磨一劍”的鴻篇巨制,這位荊楚文化研究專家,依循自己為這部恢宏畫卷執(zhí)筆的總序娓娓道來,如數(shù)家珍,充滿詩情、豪情與激情。

作為本地域文化通史,《荊楚文化史》并不等同于湖北文化史

極目新聞:作為一部本地域文化通史,能不能理解《荊楚文化史》是一部湖北文化史?

劉玉堂:荊楚文化的源頭和發(fā)展的中心區(qū)域確實是在今天的湖北,其時間范圍從遠古到當代。之所以稱荊楚文化,不僅因為其主源和主干楚文化是以湖北為主要地域成長壯大的,而且荊、楚又往往互稱并舉。至于本書稱《荊楚文化史》而不稱《湖北文化史》,主要由于“湖北”的概念是宋代才有的,始于北宋初年以洞庭湖為界分荊湖為南北二路,其中荊湖北路即指湖北?!扒G楚”的概念則始于先秦,其對應的空間范圍基本上都是以今湖北為中心。鑒于本書的時間跨度,故名之為《荊楚文化史》切近。

極目新聞:《荊楚文化史》的編撰茲事體大,總體方向如何掌握?

劉玉堂:一是荊楚文化的時間界限。本書上起遠古,下至當下,突破了史學界心照不宣的“當代人不治當代史”的傳統(tǒng)。

二是荊楚文化的空間界定。本書明確強調研究的空間范圍原則上不超出當今湖北行政區(qū)劃,但如涉及思想影響、文化交流、人物遷徙、商旅流通乃至政治背景和經濟狀況等問題,尤其是牽涉到湖北局勢發(fā)展的重要事象時,有關敘述或分析會越出今湖北省界范圍。

三是荊楚文化的內容定位。一般文化史研究,視角有宏觀和微觀之分。采取宏觀視角,難免失之于寬泛,極易與《湖北通史》一類著述雷同;采取微觀視角,未免失之于狹窄。有鑒于此,本書采取了介于宏觀與微觀之間的“中觀”視角,即除重點考察微觀層面的思想、學術、文學、藝術、教育、科技、宗教、民俗之外,還涉及時代變遷的社會背景和生態(tài)、移民、城建、商旅、交通等文化事象。

概而言之,《荊楚文化史》旨在經由多維度和全方位的考察,梳理出荊楚文化發(fā)生、成長和演變的線索,揭示出荊楚文化的基本特征、分衍狀態(tài)和流遷趨勢,勾勒出荊楚文化與其他區(qū)域文化乃至外域文化間多向的碰撞、交流和融合的軌跡,進而客觀地評價荊楚文化在中華文化發(fā)展過程中所起的強大而持久的作用與影響。

荊楚文化對中國文學和藝術的影響:楚辭和“優(yōu)孟衣冠”“漢調進京”

極目新聞:對于中國文學和藝術方面,荊楚文化最突出的影響表現(xiàn)在哪里?

劉玉堂:可以說,楚辭和“優(yōu)孟衣冠”“漢調進京”,分別代表著荊楚文化對中國文學和藝術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以屈原為代表的楚國作家群體所創(chuàng)作的楚辭,既是同《詩經》并峙的中國文學的兩大高峰之一,又是中國文學的兩大源泉之一,歷代第一流的人文學者,幾乎沒有不受楚辭浸潤的,用劉勰《文心雕龍·辨騷》的話說,是“氣往轢古,辭來切今,驚采絕艷,難與并能”“其衣被詞人,非一代也”。

春秋時期,楚國樂人優(yōu)孟以善于模仿人物聲形表演而聞名于此,“優(yōu)孟衣冠”因之成為中國戲曲表演藝術的代名詞。清代乾隆時期,荊楚“漢調”偕徽班進京,京城流傳的京劇“班曰徽班,調曰漢調”,正是指的京劇唱腔主要承襲漢調皮黃腔即西皮、二黃而來。京劇界享有盛譽的“荊楚三杰”,即崇陽米應先、羅田余三勝和江夏譚鑫培,對京劇的成熟和發(fā)展做出了舉世公認的成就。不僅如此,與京劇、越劇、評劇、豫劇并稱為中國五大劇種的黃梅戲,也因發(fā)源于清代中晚期鄂皖贛交界處的黃梅多云山而得名。荊楚文化對中國戲曲藝術的貢獻由此可見一斑。

湖北人可以自豪地外推兩本書:《茶經》和《本草綱目》

極目新聞:荊楚文化在中華文明發(fā)展史上的地位與影響舉足輕重,如果談到對外傳播,我們湖北人可不可以首推《茶經》和《本草綱目》這兩本書?

劉玉堂:是的。荊楚文化對中華學術的貢獻,我覺得要突出茶文化。

雖說神農氏已發(fā)明茶飲,但將飲茶上升到文化層面則始于唐代竟陵(今湖北天門)人陸羽。陸羽醉心茶事,遍訪神州,寫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其內容從茶的起源到種茶、制茶、烹茶之法,從飲茶器具到名茶產地和品茗之道,條分縷析,廣博精深,標志著中華茶文化的形成,陸羽也因之被世人稱為“茶圣”?!恫杞洝愤€被譯成英、法、俄、日等多種文字出版,打開了中華茶文化海外傳播的門戶。19世紀前后,以蒲圻(今赤壁)羊樓洞磚茶為標志的湖北茶葉開始輸往俄、英等國,中外“茶葉之路”正式開通,全國最大的茶葉貿易市場漢口也被稱為“東方茶港”。

《本草綱目》是荊楚文化對中華科學與技術的貢獻。明代荊楚蘄州(今蘄春)人李時珍窮盡畢生心血撰寫的《本草綱目》,在海內外影響巨大,被進化論鼻祖達爾文譽為“中國古代百科全書”和“東方醫(yī)學巨典”。宋代荊楚蘄水(今浠水)人龐安時所著《傷寒總病論》、明代荊楚羅田人“醫(yī)圣”萬全所著《萬密齋醫(yī)學全書》、清代荊楚廣濟(今武穴)人楊濟泰所著《醫(yī)學述要》等,無一不是中國醫(yī)藥史上的杰作。

看今日之荊楚文化,正如莊子筆下的大鵬

極目新聞:總序開篇您引用了杜甫的詩歌《江陵望幸》,整個總序充滿詩情、豪情、激情。

劉玉堂:是??!“地利西通蜀,天文北照秦;風煙含越鳥,舟楫控吳人?!痹娛ザ鸥Α督晖摇啡绱薰P下的荊楚大地,令多少人為之心馳神往!而這方神奇土地孕育的荊楚文化,又令多少人為之夢縈魂牽!

總序結尾我回到當下,我這樣抒發(fā)我對荊楚文化的贊嘆和期盼——

九萬里風鵬正舉,三千年楚鳳騰飛。試看今日之荊楚文化,正如莊子筆下的大鵬,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雄姿英發(fā),氣沖河漢!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