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每一滴水都流向“渴求”處
2022-08-23 09:54:00 來源:荊楚網(wǎng)

□ 湖北日報評論員 艾丹

閱讀提要

水利是農業(yè)的命脈,是糧食安全的支撐。把水利大省的優(yōu)勢和潛力發(fā)揮出來,需要我們堅持科學調度、統(tǒng)籌安排,充分挖掘水利工程調蓄能力,為荊楚抗旱減災貢獻力量,讓每一滴水、每一分錢都流向最需要的地方。

高溫連續(xù)炙烤,荊楚大地正全力以赴抗旱減災。

“要科學調度水源,充分挖掘水利工程調蓄能力”“充分利用水源,防止跑冒滴漏和浪費”,是省委主要領導調研督導抗旱減災工作時強調的重要內容。湖北是水利大省,大小水庫眾多,水利基礎設施較好,更有世界級的水利樞紐工程。把水利大省的優(yōu)勢和潛力發(fā)揮出來,需要我們堅持科學調度、統(tǒng)籌安排,充分挖掘水利工程調蓄能力,為荊楚抗旱減災貢獻力量,讓每一滴水、每一分錢都流向最需要的地方。

閘門全開、江水奔流,為保魚米之鄉(xiāng)江漢平原的生產生活用水,引江濟漢工程45天已累計從長江引水相當于10個東湖。用長江之水來補給漢江,以解荊楚焦灼之渴,是引江濟漢工程發(fā)揮的重要作用。期間,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調度三峽水庫加大向長江中下游補水,下游水位抬高、流量增大,這也為引江濟漢工程從長江引水提供了機會。一渠渠遠道而來的江水,如及時雨般灌溉農田,在今年抗旱這場持久戰(zhàn)中,三峽工程、引江濟漢工程在水資源統(tǒng)籌調配中發(fā)揮著密切的聯(lián)動作用。

水利是農業(yè)的命脈,是糧食安全的支撐。自古以來,水利興則天下定,著名的都江堰、鄭國渠正是早期灌溉渠的身影。湖北作為水利大省,不斷刷新著水利建設的進度條,構建著荊楚安瀾、稻香千里的水利保障體系。在抗旱中,湖北各地水利設施全面調度起來,鄂北水資源配置一期工程今年首次正式全線運行,累計向鄂北老旱區(qū)供水1.36億立方米,有效灌溉農田52.5萬畝、生活供水56萬人;當陽市90座水庫相繼開閘放水,平均日供水量達275萬立方米;在襄陽,有“華夏第一渠”之稱的長渠實施分時輪灌,為百里鄉(xiāng)鄰解燃眉之急??茖W研判分析、科學統(tǒng)籌調度,就能讓水利真正利民、惠民。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連續(xù)就防災減災特別是做好抗旱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充分體現(xiàn)了黨中央、國務院對抓好抗高溫干旱、確保秋糧豐收的高度重視。眼下正是湖北省中稻、夏玉米等農作物對溫度、水分敏感的時期,只有全力以赴、調動更多的手段、聯(lián)合更多的力量,才能為豐收圖景贏得更大可能,更好擔負湖北作為糧食主產區(qū)的責任。

科學抗旱的手段越及時,技術指導的服務越精準,越有利于抗旱保秋收。為了找水、調水,抗旱、保苗,農技專家、下沉干部正和農民們一起奔忙田間;為了保障抗旱各項工作順利開展,湖北累計投入抗旱資金11.3億元,投入抗旱泵站數(shù)以萬計。將科學抗旱、精準施策融入抗旱減災的全過程,抓實抓細技術指導服務,優(yōu)調水、精用水、保吃水,我們就能盡可能減少損失,更好抗旱救災保秋收。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