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女兒8歲時被診斷為性早熟,用抑制發(fā)育的針加上生長激素規(guī)范治療幾年后,小女孩15歲時已經比媽媽高了7厘米,父母很滿意。擔憂小兒子長不高,夫妻倆直接帶著娃到武漢兒童醫(yī)院,要求也注射生長激素,沒想到遭到醫(yī)生的拒絕。
家住漢口的吳先生身高168厘米,妻子只有155厘米。兩人的大女兒婷婷8歲時,出現(xiàn)了乳房發(fā)育的跡象。在武漢兒童醫(yī)院內分泌科,婷婷被診斷為中樞性性早熟。該科主任姚輝為婷婷設計了治療方案,并給她做了幾年規(guī)范治療。今年,15歲的婷婷已經長到了162厘米,大大高于夫妻倆的預期。見女兒亭亭玉立,吳先生夫妻頗感欣慰。
2013年,“單獨二孩”政策放開后,吳先生夫妻倆又添了一個小兒子。小家伙今年5歲,機靈可愛,可唯一的缺憾就是身高不理想,在幼兒園站隊總排在第一個。夫妻倆希望兒子將來個子高一點,蛋白粉、鈣片給兒子吃了不少,但感覺效果不佳。想到女兒是打了生長激素后才長到了理想身高,吳先生靈機一動:何不也去醫(yī)院打生長激素呢?昨日,吳先生帶著兒子又找到姚輝主任,提出要求,希望兒子至少要超過170厘米。
姚輝檢查發(fā)現(xiàn),孩子發(fā)育正常,骨齡與年齡相符。通過計算遺傳身高發(fā)現(xiàn),孩子可長到167厘米,婉拒了吳先生的要求:“這是不符合醫(yī)療原則的?!?/P>
對于孩子的身高問題,大多數(shù)家長都希望“高高益善”
姚主任說,想通過打生長激素來給孩子增高的家長,每個月都能遇到十多個。盡管生長激素價格不菲,還要常年堅持使用,但家長們的愿望仍十分強烈。
姚輝強調,目前,全世界范圍內被批準使用生長激素治療的兒科疾病有:生長激素缺乏癥、小于胎齡兒、小胖威利綜合征、特納氏綜合征等。此外,中國中華醫(yī)學會的性早熟診療指南中提到,對于性早熟的患兒,在GnRH(治療性早熟藥物)的基礎上,如果生長減速或身高受損,可加用生長激素,婷婷就是這種情況。但近年來,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許多人希望通過生長激素為孩子增高,醫(yī)生一般不予支持。對于生長激素的副作用,目前仍在監(jiān)測。
姚輝提醒家長,如果孩子兩歲到三歲的生長速度每年低于7厘米,三歲到青春期生長速度每年低于5厘米,青春期生長速度每年低于6厘米,都可能患有矮小癥,應盡早去專科醫(yī)院進行檢查。
而對于發(fā)育正常的小朋友來說,合理的飲食加上運動,還有充足的睡眠才是幫孩子長高的法寶。在運動方面,幼兒期應增強平衡性、敏捷性、柔韌性和靈活性的調節(jié)力,如過獨木橋、舞蹈,結合游戲所進行的跑、跳。少兒期應以室外活動為主,如打球、跑步、體操、日光浴等。青春期應以彈跳運動為主,如跳躍摸高、跳繩、引體向上等。睡眠、情緒對身高都有影響。處于長個子階段的人,每天睡眠時間要有保證(小兒應達到10小時,成年人應達到8小時)。愉快的心情對孩子的生長也具有促進作用。(劉婧 通訊員 高琛琛 攝影 張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