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個鉆穿白堊系科學鉆井完井 地大貢獻突出
2018-05-31 16:04:00 來源:湖北日報

原標題:全球首個鉆穿白堊系科學鉆井完井,地大師生和校友作出重要貢獻

湖北日報訊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龔雪 通訊員 徐燕

5月26日,位于我國黑龍江省安達市的大陸科學鉆井“松科二井”完井?!八煽贫笔侨虻谝豢凇⒃陉懴嚆@穿了白堊紀地層的科學井,鉆探深度達7018米。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了解到,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多名師生、校友參與該項工程,為該工程順利實施作出重要貢獻。

科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距今6500萬年至1.45億年的白堊紀,是地球上距人類最近的典型溫室氣候時期,同時也是油氣資源調查的重要靶區(qū)?!八煽贫彼诘厮蛇|盆地,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典型陸相沉積盆地之一,是我國最主要的含油氣盆地,保存白堊紀最完整最連續(xù)的陸相地層,是探索深部能源資源和尋求白堊紀陸相氣候變化地質證據(jù)的絕佳位置。

“松科二井”于2014年4月13日開鉆,歷時4年多,是亞洲國家實施的最深大陸科學鉆井,也是國際大陸科學鉆探計劃成立22年來實施的最深鉆井。該工程實現(xiàn)了理論、技術、工程、裝備的重大突破,對拓展我國深部能源勘查開發(fā)新空間、引領白堊紀古氣候研究和服務大慶油田建設具有重要意義。自“松科二井”開鉆以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勘察與基礎工程系教授烏效鳴、胡郁樂和副教授張惠等一直服務工程現(xiàn)場,帶領十幾位研究生開展相關技術攻關工作。

“松科二井”井深7018米,高溫、高壓、高應力是難點問題。泥漿被譽為鉆井的“血液”,決定工程成敗,高溫泥漿的研究和應用尤為重要。在鉆井過程中,鉆井越深,溫度越高,技術難度越大。烏效鳴教授對國內外近30家泥漿材料供應商的產品進行大量遴選和配方試驗,研制的超高溫水基鉆井液配方,經受住了井底240℃以上高溫的考驗,刷新我國鉆井液應用的最高溫度紀錄,實現(xiàn)泥漿各環(huán)節(jié)的平穩(wěn)過渡,避免大體積換漿,給工程節(jié)省大量資金,保障了鉆孔安全性,同時為解決超萬米深部鉆探、干熱巖勘探開發(fā)等面臨的超高溫泥漿難題提供了技術儲備。

胡郁樂教授研制的隨鉆式高溫井內參數(shù)測量系統(tǒng),配套“松科二井”工藝需求,實現(xiàn)隨鉆下入座卡式、投入式、繩索取心打撈式等井內高溫測試,取得的井下動態(tài)數(shù)據(jù)為鉆井工程井下功力機具的決策、泥漿性能調整提供了重要依據(jù)。目前已申報國家發(fā)明專利1項,取得實用新型專利1項。

副教授張惠帶領學校深部鉆探課題組師生,聯(lián)合寧波意寧液壓有限公司成功研制了6500米繩索取心絞車,為深井繩索取心技術成功實施提供了設備保障,該取心絞車是我國首臺深井用繩索取心絞車。

另外,“松科二井”工程領導小組組長李金發(fā)、現(xiàn)場總指揮張金昌、總工程師朱永宜等均為地大校友?!八煽贫笔紫茖W家、中科院院士王成善介紹,此次“松科二井”正式完井及后續(xù)系列成果,將使我國在地球深部鉆探技術領域到達國際領先水平,同時拓展我國深部能源勘查開發(fā)的新空間,尤其是引領了全球白堊紀陸相古氣候研究,提升我國在地球深部探測領域的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和國際影響力。

(責編:廖晶)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