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孝感朱湖國家濕地公園(試點)里的水草同比往年大幅減少。管理處負責人易進平心里著急:作為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重要部分,水草驟減是否意味濕地遭遇生態(tài)危機?
往年,朱湖濕地中荷葉、芡實、野菱、睡蓮等水草遍布。今年不知何故,不少水草不見蹤影。巡湖人員經(jīng)過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水草剛冒出的嫩芽,被什么東西吃掉了,“在濕地中有一處面積十多畝的淺灘,往年灘上蘆葦遍布。今年,不少蘆葦剛冒出新芽,即遭‘滅頂之災’”。
水草大減,管理處加強巡湖探因。“你看,有魚在水邊吃草!”3日傍晚,巡湖隊員池桃清突然告訴同伴。接著他們發(fā)現(xiàn),在水面與湖岸交接處,每天早晚草魚糞便增加。濕地管理處組織專班開會討論,大家一致認為“都是草魚惹的禍”。
當?shù)匾恍┯薪?jīng)驗的漁民建議:應該開閘放水,讓濕地水位降低,露出灘涂讓水草生長。同時,對草魚進行捕撈,減少草魚密度。該建議得到世界自然基金會武漢辦公室主任雷剛高工的肯定。雷剛表示:水生植物可吸收水中的富營養(yǎng)物質(zhì),凈化水體。水生植物驟減,生態(tài)鏈條被破壞,水體自凈功能會大大降低。降低水位,讓濕地曬肚皮,一是可以借助陽光對水底消毒,二是可促進底泥中的植物種子萌出新芽,三是水位降低便于捕魚,四是灘涂露出可吸引水鳥到來覓食浮游生物和小魚。他認為,放水撈魚是一種有計劃的人工干預,有助于修補生態(tài)鏈條,恢復濕地生態(tài)多樣性。
5月6日,管理處開閘放水。10日當天首次下網(wǎng)撈魚近2000斤。13日,再次下網(wǎng)撈魚2000多斤。16日,第三次下網(wǎng)撈魚近4000斤。20日再次下網(wǎng),撈魚2000斤。截至28日,管理處共捕魚11000余斤,其中草魚占比約8成。捕起的草魚中,最大的有17斤多,一般多為五六斤以上。
朱湖濕地大量草魚來自哪里?易進平等分析:2016年7月,孝感遭遇大洪水,附近的府河東山頭段子堤潰口,致水漫朱湖,大量草魚從魚池逃出后進入該濕地。隨著這些草魚不斷生長,它們食量大增,對水草的破壞加大。
易進平介紹,經(jīng)過21天的放水,朱湖濕地大湖水位下降了1.3米,相當于放水86萬多立方米。5月28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在朱湖看到,灘涂上野荸薺、茭白、荷葉、菖蒲冒出新芽,水中野菱、睡蓮、狐尾藻正在生長,白鷺、夜鷺忙著在水邊樹從里哺育小鳥,偶爾可見黑耳鳶、野鴨和野雞出現(xiàn)。
“目前大規(guī)模捕撈已告一段落?!币走M平介紹,5月28日開始,管理處開始引淪河水給朱湖補水。為讓植物更好地生長,補水分三次進行:先是讓水剛好淹沒湖中灘涂,但魚不能上灘吃草。讓水草生長一段時間后,再進行第二次補水。再過一段時間第三次補水,讓朱湖恢復正常水位。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宋效忠)
責任編輯:陳莉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