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訊(記者郭可瀅 通訊員王祥波)昨日,武漢中華奇石館與第十九初級中學,結(jié)對開啟武漢市中小學生綠色生態(tài)研學旅行活動。中國地質(zhì)大學地學院的5位大學生作為自然研學老師,帶領90名中學生徜徉化石館,與2.3億年前的遠古生物打招呼,以海百合化石為觀察對象,繪制自然筆記。
在觀察化石的過程中,學生們腦洞大開,提出許多有趣的問題。初二(8)班的劉蕊蕊同學問,“海百合長得這么美麗,它有毒嗎?”研學老師繆璐漪解釋道,海百合體內(nèi)含有毒素,許多魚兒都不敢碰它,但生物學家給海百合起了個美麗的名字叫“羽星”。
雖然都是繪制海百合化石,但是學生們的角度各不相同。有的學生著重描摹了海百合的“花萼”,并把花萼上的絨毛都畫了下來。“老師說海百合最重要的器官就是這個花萼,它是海百合的捕食工具,所以我特別記錄了下來?!背醵暮兼?zhèn)同學笑著對記者說。
除了海百合化石,學生們還跟著自然導師觀察了恐龍化石、魚類化石等等。曾參與過世界環(huán)球自然日競賽的吳思敏同學,一直喜歡古生物化石,她說,化石的存在象征了早在人類誕生以前就有一個奇妙的生物世界,等待著我們?nèi)ヌ剿鳌?/p>
華中師范大學學科教學思政專業(yè)研一學生夏麗莎連續(xù)參加了2次研學旅行的志愿服務,即將走向教室崗位的她,希望通過參加研學旅行的志愿服務,提前與學生接觸,更深地了解學生。
夏麗莎說,傳統(tǒng)的學科教育與自然教育雖然都是首先提出問題,但解決問題的方法完全不同,傳統(tǒng)教育是將知識灌輸給孩子,自然教育則讓孩子自發(fā)探究,這樣孩子對知識的記憶更深刻,也會對他日后的思維方式有很大的幫助。她希望通過這次志愿服務活動,將問題式的探究方法運用到日后教學上,讓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不那么刻板,能夠解放雙手、解放思想。長江日報記者了解到,除了夏麗莎,參加本次活動的志愿者還有來自華中師范大學的戴詩櫻、向瑞雪陽和來自長江職業(yè)學院的殷博恒。
據(jù)悉,武漢中華奇石館還將在本月開展2場研學旅行活動,分別是圍繞三葉蟲化石和蕨類植物化石展開自然筆記活動。相關研學活動詳情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中華奇石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