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深度中國》看如何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當代中國
2018-04-25 11:09:00 來源:荊楚網

湖北日報訊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陳會君

4月15日,湖北日報頭版頭條刊登報道《中國,我怎能不愛你——華中科大思政課〈深度中國〉走紅引出的話題》后,引發(fā)各方關注。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

如何用中國夢激揚青春夢,如何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當代中國?

院士走上思政課講臺——

了解中國、熱愛中國,才能振興中國

4月23日傍晚,華中科大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丁烈云走上《深度中國》講臺,與參加脫貧攻堅的老師、學生同臺講授《從精準扶貧看大學責任:來自瀾滄江邊的故事》。

云南省臨滄市臨翔區(qū),是華中科大扶貧聯(lián)系點。

一張張高山村落的照片出現在大屏幕上,丁烈云講述:“臨翔有多遠?從武漢坐飛機到昆明,再轉飛機到臨翔。有時,云層太厚,飛機沒法降落,只能飛回昆明?!?/p>

精準識別發(fā)現,臨翔老百姓心血管疾病較多,做手術得到昆明。丁烈云介紹,學校發(fā)揮學科優(yōu)勢,請臨翔選派一批醫(yī)生到華中科大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協(xié)和醫(yī)院培訓,協(xié)和醫(yī)院的醫(yī)生也到當地示范,幫助臨翔把心血管外科建了起來。目前,已開展30多例心血管手術。

丁烈云總結:“大學的責任就要和時代發(fā)展同頻共振。這些故事,體現了我們的制度優(yōu)勢,黨的堅強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p>

自動化學院學生劉柱說:“從來沒有這么深刻地理解精準扶貧,期待通過支教,為脫貧攻堅貢獻力量?!?/p>

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生馬新政說,貧困是歷史問題,也是現實問題,擺脫貧困,我們同心同向。

隨后,材料學院副書記蔣文海、管理學院碩士生李晶,分享他們分別掛職村第一書記和支教的故事。

機械學院學生楊德民感嘆:“太震撼了!原來,我們的黨員干部是深入到每家每戶,一戶一策助脫貧。我們要擔當起自己的時代使命?!?/p>

新聞學院學生劉晶晶說,扶貧一線的故事充滿溫度。了解中國,才更認同中國、熱愛中國,更體會到振興中國使命重大。

凝聚集體智慧,講出思政課的魅力——

深厚的感情,以深刻的認識做基礎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際遇?,F在高校學生大多是“95后”,“00后”青少年也將走進高校校園。

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王樹蔭認為,《深度中國》現象再次說明,思政課只要講好了是非常受學生歡迎的,“課堂不是開‘無限公司’,什么問題都解決。讓學生在理論上弄明白,才能在實踐中有方向。”

延安大學歷史系教師李生策說,思政課必須緊跟學生思想認知水平,符合當代大學生發(fā)展實際。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對黨的理論和國家的大政方針,不是不愿意聽,他們是有求知欲的。

《深度中國》讓李生策十分振奮:“課本上的理論要跟社會現實對接。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講清楚社會上的各種問題,讓學生對國家更了解,才能更熱愛。深厚的感情必須以深刻的認識做基礎?!?/p>

高校是孕育思想、傳播理論的地方。思政課要講出魅力,李生策認為,老師要有真感情,對理論是真懂真信?!靶叛鍪菍W來的。老師要讀原著,自己先要學懂弄通,要跟黨的十九大精神、國家大政方針結合起來。”

一個月以來,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跟蹤華中科大、武漢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武漢理工大學、湖北大學等高校20多堂思政課。記者發(fā)現,不少課堂凝聚著集體智慧,有的是老師集體備課,有的是幾位老師聯(lián)袂上場,共同完成一門課。“每位老師研究角度和側重點不一樣,多角度更容易讓學生理解,更能激發(fā)學生興趣?!崩钌哒f。

引導學生認識時代職責和歷史使命——

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

馬克思說,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

李生策說:“思政教育搞好了,學生思想境界就會更高,最終是能促進經濟社會發(fā)展和人類進步。兩彈一星元勛,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等老一輩科學家為什么能在艱苦條件下,研制出那么多國之重器?他們做事已經不是為自己,是為國家、為民族。思政教育就是堅定年輕人的理想信念,傳導一種家國情懷,是事關社會主義事業(yè)后繼有人的問題。”

《深度中國》開課以來,團隊不間斷通過“微助教”征集學生建議。起初,大家主要贊譽課堂形式?,F在,大家沉淀了更多思考,“國家”“祖國”等字眼頻繁出現在表述中。

4月19日的征集中,學生孔陽說:“希望有更多大學生關注我們生活的這個國家,而不是只局限專業(yè)知識。了解中國,才能學以致用。”

學生付晶說:“大家對中國政治還是很關心的,希望更多人能正確認識中國?!?/p>

“青年一代的責任感是需要培養(yǎng)的,不是天然產生的?!畠蓚€一百年’偉大奮斗目標,等著、候著,是沒法實現的?!睆偷┐髮W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高國希認為,《深度中國》的探索非常有意義,從不同視角引導學生認識國情,認識自己的職責和使命,擔當起民族復興重任。

人才的培養(yǎng)是以年代來計算的——

用中國夢激揚青春夢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4月23日《深度中國》課堂尾聲,李晶用一曲鄉(xiāng)村教師帶領孩子們吟唱的《苔》來結束分享。

她說:“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深度中國》團隊成員、華中科大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閆帥說:“人才的培養(yǎng)不能以年來計算,而應該是以年代來計算,需要全體教師、全社會各方力量的合力?!?/p>

湖北日報關于《深度中國》的相關報道,引起各方關注。

武漢87歲的離休老教師李代仁給湖北日報打來電話:“持續(xù)關注每期報道,立意深,引人深思。”

不愿透露姓名、手機尾號為“0428”的讀者說:“思政教育是管一輩子的??吹竭@樣的報道,很受感動?!?/p>

《深度中國》團隊收到各方反饋,有的說可以將這種模式復制到中心組學習,有的邀請他們授課,傳授經驗。

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研究員方濤說,思政工作不只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事,所有課程都應該有育人功能,要把做人做事的道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民族復興的理想融入教學中。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郝立新表示,《深度中國》的探索有新意,是基本思政課的有效補充,能發(fā)揮課程思政的輔助作用,支持更多這樣的探索。

丁烈云在課堂上發(fā)出號召:“讀好有字之書,更要讀好無字之書,希望更多學子在服務社會中貢獻力量,用中國夢激揚青春夢!”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