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陳會君
高校的使命很多
根本還是培養(yǎng)人才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4月18日,華中科大黨委書記邵新宇接受采訪時說,大學之為大,就是在授業(yè)解惑中引人以大道、啟人以大智,使人成為棟梁之材?!敖?jīng)濟社會發(fā)展賦予高校的使命和功能不少,但高校的根本還是培養(yǎng)人才?!?/p>
人無德不立。沒有崇高的理想和良好的品質,知識掌握得再多,也無法成為優(yōu)秀人才。做人是做學問、干事業(yè)的前提。
華中科大始終把立德樹人作為立身之本,始終堅持把“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放在育人工作的中心位置,牢牢把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
邵新宇說,高校思政工作影響的是一代青年,創(chuàng)新高校思政工作,需要一個有效載體。學校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學生非常關注國內外重大時事,因缺乏正確的理論闡釋與合適的技術分析,其觀感往往零碎而片面。
針對學生這種寶貴興趣,學校教務處和馬克思主義學院整合優(yōu)質教學資源,打造《深度中國》課程,將正確的價值觀融入時事熱點的講解與分析中,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全面客觀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在有深度的思考中,進一步增強“四個自信”。
重獎一線教師
傳遞站好三尺講臺價值導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
邵新宇說,同一門課程、同一本教材,不同教師授課,效果不一樣;要把每節(jié)課上好,教師必須下功夫鉆研、把握教學規(guī)律、全身心投入。
鼓勵教師站好三尺講臺。今年1月,華中科大拿出260萬元,重獎25名長期工作在教學一線、獲評首屆“課堂教學卓越獎”“課堂教學優(yōu)質獎”的教師。2015年以來,全校用于本科教學的津貼和教學優(yōu)秀獎勵的獎金累計超過1億元。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不能搞成世外桃源,教師不能只做書齋里的學問,“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邵新宇介紹,學校鼓勵思政課教師和思政工作者走出國門,對比中西方差異,在國際比較中,獲取更客觀的視角,更加堅定立場和方向;組織教師走訪革命老區(qū),浸潤紅色文化,補精神之鈣,堅定理想信念;組織教師到改革開放一線,用腳步丈量祖國的巨大變化,獲取鮮活的、接地氣的素材。
陶行知先生講:“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毕氚褜W生培養(yǎng)成什么樣的人,自己首先就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學校還堅持樹立身邊的典型,60年黨齡、70年教齡、90多歲高齡的崔崑院士不忘初心、永葆本色,陳孝平院士關愛學生、勇闖醫(yī)學禁區(qū),馮克燕教授“濟世救心”、當選荊楚楷?!斑@些可親、可敬,可感、可學的身邊榜樣,潤物細無聲,為良好的校風和學風,貢獻正能量?!?/p>
所有教師挑起“思政擔”
所有課上出“思政味”
《深度中國》的探索只是一個起點。邵新宇說,落實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精神是一個長期系統(tǒng)的工程,需要形成舉措的常態(tài)化、制度化。
華中科大將繼續(xù)推進“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教育教學改革,讓所有任課教師都挑起“思政擔”,所有課都上出“思政味”,努力構建全員、全課程的大思政教育體系。
2017年9月,校黨委提出,全校所有思政工作者“讀一本書——《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上一堂專題思政課”。全校共有32位院系黨委副書記、146位輔導員走上講堂,為萬余名學生上了188節(jié)思政課。同時,校黨委要求各二級學院黨委書記、院長要帶頭增強“四個意識”、帶頭堅定“四個自信”、帶頭強化立德樹人,帶頭上講臺為學生上思政課。機械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丁漢,機械學院黨委書記、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史鐵林等近70位院系黨委書記、院長已走上講堂為學生上思政課。
邵新宇介紹,學校將持續(xù)推進校黨委書記、校長,院系黨委書記、院長,思政工作者為學生上思政課。同時,邀請企業(yè)家走進課堂,將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成就、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時代故事展示給同學們。讓學生走上講臺,講自己或身邊的故事,在故事中傳遞感動和力量,不斷樹立為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的信念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