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 圖為:馮天瑜手繪的饒宗頤像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別鳴 通訊員 丁援
2月6日凌晨,國學大師饒宗頤去世,享年101歲。饒宗頤曾任香港中文大學、南京大學等校名譽教授、西泠印社社長,他學貫中西,與季羨林并稱“南饒北季”。
6日下午,荊楚社科名家、武漢大學資深教授馮天瑜聯(lián)系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傳來他手繪的饒宗頤先生畫像,回憶饒宗頤與湖北文化的淵源。
從小研究《楚辭》地理
饒宗頤曾經(jīng)自述:“我從小研究《楚辭》地理,讀過很多地方志,對各地的地名很熟悉?!?940年,23歲的饒宗頤完成了成名作《楚辭地理考》,沒有墨守前人成說,提出了與史學大家錢穆不同的觀點,數(shù)十年后更是得到荊楚考古發(fā)掘的印證。
他的楚辭學研究在其國學研究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他便相繼刊發(fā)出版一系列頗有影響的楚辭學論著《楚辭書錄》《楚辭與詞曲音樂》《楚辭地理考》等。饒宗頤的這些研究包羅宏富,涉及廣泛,是20世紀中國楚辭學發(fā)展史上不可忽視的重大收獲。
馮天瑜為饒宗頤畫像
2月6日,馮天瑜教授展示了他手繪的饒宗頤先生畫像。1989年春,馮天瑜在香港中文大學講學期間,曾與饒宗頤先生長談兩次。
馮天瑜介紹,1994年饒宗頤先生曾到漢陽,登琴臺,寫下《琴臺銘》:誰斫雅琴?天下至悲;出塞龍翔,在陰鶴飛……滔滔江漢,二子安歸?賞心縱遙,終古無違。
6日中午,湖北省博物館、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lián)合向饒宗頤家人和香港中文大學發(fā)唁函,對饒先生去世表示深切哀悼,盛贊饒先生“是曾侯乙墓出土樂器研究的重要開拓者,并長期致力于楚帛書、楚簡等研究,多次親臨湖北省博物館指導(dǎo),對湖北考古文博事業(yè)及楚文化研究做出巨大貢獻”。
對楚文化研究有巨大貢獻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了解到,饒宗頤對湖北很有感情。1978年,曾侯乙編鐘出土,當時對編鐘銘文和古代音律的研究還是空白。既能釋讀金文,又懂古音律的學者,國內(nèi)外幾乎僅饒宗頤一人。1980年,他專程到湖北省博物館,研究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并說曾侯乙編鐘鐘律是中國古代偉大的發(fā)明。
當時,看到展品中有曾侯乙墓出土衣箱漆書20個字的摹本,盡是古文奇字,尚無釋文,不明句讀。館長譚維泗請他試釋,饒先生經(jīng)過琢磨,終于辨出。后來,他撰寫了《曾侯乙墓匿器漆書文字初釋》,考證曾侯乙墓文物上的文字。饒宗頤還前往宜昌博物館了解三峽出土文物,在荊州博物館看了郭店楚簡,又專程到荊門看郭店楚墓遺址。
饒宗頤曾多次訪問湖北省博物館,對編鐘編磬進行考察。中山大學曾憲通教授介紹,上世紀80年代,他與饒宗頤合作研究楚地出土文獻,合著《云夢秦簡日書研究》《隨縣曾侯乙墓鐘磬銘辭研究》和《楚帛書》。前兩部被譽為研究秦簡日書及振興中國鐘律學的奠基之作,后一部則是楚帛書出土40年來最新成果的匯集和全面總結(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