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人花甲騎游團 22天騎行兩千公里去看油菜花
2019-04-10 17:23:28 來源:漢網(wǎng)

去亞丁的途中,這段路只能推行  黃幫幗供圖

長江日報4月10日訊(記者田巧萍) 4月2日,55歲的黃幫幗從漢陽回到咸寧的另一個家,她用的交通工具是一輛山地自行車。靠兩腿踩,早晨6點半從漢陽出發(fā),下午兩點不到就踩到了100多公里外的咸寧。

此前一周的3月26日,她帶著平均年齡62歲的6人騎游隊伍,歷時22天,騎自行車穿越閩、浙、皖、贛、鄂五省返回武漢:“這趟就是想去看看田野里的油菜花,真正田園風光里的油菜花,而不是旅游景點的油菜花。”

山地自行車與黃幫幗形影不離。黃幫幗旅游、出行、健身等等全靠這輛車。

騎行五省看最美的油菜花

今年55歲的黃幫幗,是油菜花之旅6人騎游隊里年齡最小的。去年下半年,黃幫幗規(guī)劃了線路:(福建)福州→羅源→霞浦→柘榮→(浙江)泰順→景寧→云和(梯田)→松陽→龍游→建德新安江水電站→千島湖商里鄉(xiāng)→(安徽)歙縣深渡鎮(zhèn)→徽州古城→黃山市芳村→黟縣宏村→休寧→(江西)婺源→九江→(湖北)武穴→鄂州→武漢漢陽,全程1960公里。這個路線放到騎友圈里,5個人立馬響應。其中有一個67歲的女士, 61歲男士2人,64歲、65歲男士各1人。

黃幫幗沿途拍下的詩意中國。

“汽車到不了的地方,就是我們最好的騎行線路,在角角落落看到的風景,其實也是我們平時很難看到的風景。”4月6日,黃幫幗接受長江日報記者采訪時介紹,這個線路設計的的關鍵點有兩個:一是看看住在海邊的人是怎樣生產(chǎn)、生活的,去感受一下海上田園生活;二是沿途油菜花陸續(xù)開放了,可以慢慢看個夠。

3月1日,他們將山地車托運到福州。3月4日下午2時,他們一行6人坐動車到達福州,取了先行托運來的自行車,騎行到20多公里外的馬尾鎮(zhèn)住宿。

“我們在外騎游,為節(jié)約費用,不會住在大城市,更不會住在景點,住得偏一點,便宜很多。”黃幫幗解釋說。

在霞浦,他們沿海邊騎游了鵝灣、滸嶼澳村、油菜嶼等小村落,看海邊漁民種紫菜、收割海帶、養(yǎng)海參,品嘗剛剛撈起來的海鮮。

“這就是海上田園生活呀。”黃幫幗問個不停,手機拍不停。在武漢生活了55年的她終于知道了離她千里之外的海邊人的日常,她在好奇之余很是感佩。

黃幫幗此行看到的最美的油菜花是在安徽黟縣宏村到休寧的途中。“大片的油菜花后面,是灰瓦白墻的房屋,在早晨朦朧的云霧中,若隱若現(xiàn),這就是人與自然的詩情畫意,太美了!”

“這次真是把油菜花看了個夠,從新安江水電站開始到鄂州,沿途都有!”在黃幫幗的眼里,農(nóng)民種下的每一片油菜花都是接地氣的,是最自然最純粹的,因而也是有靈魂的,是美的。

為了騎車去拉薩她練習了一年

2011年,47歲的黃幫幗已下崗17年,靠打工養(yǎng)活自己和孩子。

這一年,她看到一本雜志上介紹有一個人騎著自行車去了拉薩。“我也要騎自行車去一趟拉薩啊!”

去拉薩的準備工作在2014年整整進行了一年。黃幫幗用別人給她的一輛20折疊自行車,有空就到武漢周邊騎行。為了練習爬山,她一頭扎進大別山,上山下山,一練一星期。

2014年初,她騎游了寧滬杭和湛江→珠海等地。2015年4月17日,她的騎游拉薩計劃開始實施。從成都出發(fā),走川藏318公路,歷時30天,翻越的最高的山是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看到了她夢想很久的布達拉宮。這一年,她退了休。

人生最大愿望實現(xiàn)后的喜悅鼓舞著黃幫幗。

“我能行!”這位高中畢業(yè)待業(yè)兩年、考上工作僅干了10年就下崗的下崗女工,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重新認識自己。她越來越自信,越來越豁達。

騎游給她的人生打開了另一片天地,她從此一發(fā)而不可收。

拉薩回來至今,黃幫幗騎游了澳大利亞、秦嶺、東北、呼倫貝爾大草原、山西、云南、湘西、川西→甘南、皖南、福建,京杭大運河、塞北草原等地。

騎游時,爆胎是常態(tài),車剎不靈也是常態(tài)。曾經(jīng)做了10年模床工的黃幫幗學會了修車。自己的車壞了,騎友的車壞了,都是自己就地搶修。

一年中,她大部分時間都在外騎游。她告訴長江日報記者,今生還有三大騎行計劃:從頭到尾重走一次二萬五千里長征路,從源頭到入??冢瑥念^到尾走一趟長江、黃河母親河。

走汽車到不了的地方品味中國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騎行中,我可以品味祖國大好河山,感受各地的歷史和風土人情。美景真的是需要慢慢品味的。”這就是黃幫幗熱愛的生活方式。

有一次在藏區(qū)騎行,黃幫幗一行三人在路邊等后面同伴跟上來時,拿出饅頭來吃。一位藏族老人走過來,從袖子里掏出60元錢,要他們往前走。原來前面有一個賣牛肉面的,20元一碗,老人看他們啃饅頭心疼他們,想請他們吃一碗牛肉面。

在家千日好,出門時時難。黃幫幗說,在出門難的路上,他們總能接收到素不相識的人傳遞來的善意。這種善意他們又在騎行中傳遞出去。在路上,看到路邊有人車壞了,他們會停下來問一下要不要幫忙。看到負重吃力行走的人,他們也會停下來問一下要不要搭把手。

一般一天騎行80公里,因為路上沒有補給,黃幫幗有一天騎了160公里,“找到住處,腿止不住地抖”。

日曬雨淋,風餐露宿,騎游是辛苦的,但辛苦的騎游使黃幫幗的生活態(tài)度發(fā)生了重大變化。每個月拿著2400元的退休金的黃幫幗,不再在意物質(zhì)的東西,而是更努力去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